《日历》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字词,作家作品。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朗读中体会作者将抽象具体化的巧妙构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作者借助对日历的抒写表达感知生命、珍惜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冯骥才(1942~),()。任天津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与李定兴合写)、《》,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2、给加点字注音蹒跚()嵌入()废墟()一缕()涵义......()捻成()了无()侥幸()嵌入()黯.....淡()魅力()平庸()纯粹()...3、解释词语:倒行逆施:刻骨铭心:了无:侥幸:二、合作探究1、反复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2、请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3、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朗读以下文段,概括大意。(1)(第2—3自然段):(2)(第4—6自然段):(3)(第8—9自然段):(4)(第10—15自然段):4、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可感,为什么?5、借助语言训练强化认识如果也让同学们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来表现你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三、课外作业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匆匆》四、我的疑惑参考答案:2、panshanqianxununianJiaoxinanmeiyongcui二、合作探究1、反复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明确:感受到明天的希望;思考如何珍惜时间;知道生命的意义。2、请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明确: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3、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朗读以下文段,概括大意。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朗读以下文段,概括大意。(1)(第2—3自然段)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2)(第4—6自然段)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码。(3)(第8—9自然段)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4)(第10—15自然段)不肯再去扯日历——因为想保存岁月。归纳:由此可知,4、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日历,但处处是写时间,写生命。从“扯下一页日历”到“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再到“明白日历的意义”和“不肯再去扯日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一.走进文本,我品析。学生自己思考下列问题,把思考的结果写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不会的小组内讨论比较难的班内讨论。1.日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它本来只是用以表示日子的抽象符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意义。如果要使它能够“打动人”,就要使之不再是抽象的,而且对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我们必须进行怎样有意义的联想?2.当“日历”还原为“日子”,就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拥有很多日子,但是否每一个日子都是有意义的?“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是自然存在的,还是人为创造的?3.我们拥有很多日子,而且大部分日子都是重复的。怎么使得这些“重复”的日子,能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二、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