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丁肇中()授予()遵照()彷徨()()实践()不知所措()2<形近字┏授:授予┏措:措施┏致:招致┗受:接受┗错:错误┗至:极至3<词语解释【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荣幸】荣耀而幸运。【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清谈】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袖手旁观】藏手于袖,在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一帆风顺】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激变】课文中指急剧变化。也指因刺激而生变乱。4<文学(文体)常识丁肇中,当代第一流的________。一九七六年他获得了________奖。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________举行的“_________”大会上接受________奖时发表的演讲。【参考答案】1<丁肇中(zhào)授予(yǔ)遵照(zūn)彷徨(pánghuáng)实践(jiàn)不知所措(cuò)4<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人民大会堂情系中华特别荣誉二<课文学习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明确】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最早是在《大学》里提到的。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明确】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3<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细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从上下文来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4<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作者认为,造成中国学生面临“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5<读下列语句,注意标有红色字体词的作用。(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3)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4)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关联词语。(1)作者强调实地实验对获得新知识的重要作用。“只能……不可能”在句中起到了强调作用。(2)作者强调科学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复句,一般强调“而是”后面的内容。(3)作者强调实验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不是……”对“毫无选择的测量”作了否定。(4)作者强调了“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不能……也不能”从两方面否定了错误的做法。6<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1)举例论证。文中第4段举了王阳明的例子;第11段<12段联系实际,举了中国学生及作者自己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论点。(2)道理论证。第5段<第8~9段,第13段都运用了道理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7<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可举事例很多,为什么文中只举了明朝的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来论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