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3.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教学重点:诵读和感受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这首《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学生)1937年12月28日夜间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二、作者和创作缘起关于艾青,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黎明的通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濡染了农民的忧郁(监禁)狱中诞生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逃难的经历)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三、诵读和感受配乐(埙)提示诵读时要注意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分别叫三个同学给以点评指出重点字词:絮聒、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馑补充语流音变知识四、分析全诗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