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VIP免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1页
1/3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2页
2/3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3页
3/3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过程与方法: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一、自学展示关于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1、注音肇()埋没()彷徨()瞭望()授予()2、理解词义格物:致知:彷徨:修身:清谈:正心: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3、找出文中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二、合作学习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质疑导学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明确: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学习检测见练习册板书设计:应致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有知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格精物致知。(2—5)物神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论点)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五.学后反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