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一、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工业经济一直是柳州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优势,在柳州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我们按照“工业强市、富民兴柳”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为构建和谐柳州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下大气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加快柳州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从柳州的实际出发,提出“集中精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在广西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2006年,柳州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83.57亿元,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27.86%。工业的发展辐射带动了柳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去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7.7%,财政收入增长18.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大力推进“柳州创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柳州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柳州的中心环节,实施“柳州创造”战略,开展创意、创新、创牌、创业活动,建设创新型城市。柳州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不断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的“柳州制造”向先进的“柳州创造”转变。“柳工”装载机已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民族工业品牌,“两面针”牙膏产销量连续23年位居全国中草药牙膏榜首,“欧维姆”预应力锚具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目前,柳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30%左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柳州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第1页共4页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丰富的竹、木、茶、桑等资源,积极发展资源经济,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利用市区工业优势,辐射带动配套经济发展,邻市县(区)的配套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6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51万人,新增转移就业5.37万人;修建村级路221条869公里,解决了7.4万农民行路难问题;建成农村饮水项目139处,解决了11.7万农民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1.5万座,改厕1.71万座;完成水库除险加固29座,灌溉面积10万亩;投入各类资金1.03亿元,用于“整村推进”127个贫困村扶贫开发,初步解决了两万人的脱贫问题。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推动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两个民族自治县。我们把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采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等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2003年6月起,累计投入资金5.57亿元,建设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公路、沼气能源和重点村镇,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06年,XX县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64.39%、97.17%、41.96%;XX县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45.98%、39.97%、52.78%。二、建设和谐文化,着力打造“文化柳州”我们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打造“文化柳州”,形成柳州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我们坚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区情、市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干部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柳州的信念和信心。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实践活第2页共4页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团结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