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报告一、质量管理上新水平。一是质量发展氛围日趋浓重。落实《质量发展纲要》宣贯活动,邀请新闻媒体、企业、政协代表等走进检验检疫,配合新华社、央视联合采访组做好新《商检法》颁布十周年和进口大宗货物监管宣传报道,并首次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开发导刊头版头条连续报道我局《大胆探索贝发监管模式》,社会反响强烈。全年信息宣传考核通报得分再创新高,增长128.5%,10篇信息专报得到了总局等各级领导的批示肯定。二是质量强区建设初显成效。加强检政合作,与开发区管委会共签了采购贸易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并促成宁波局与区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助推“信用北仑”网络平台建设,促进全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协助宁波局将“出口产品抽检合格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帮助吉利汽车申请出口免验;配合开展地方流通领域质量安全抽样监测1117批次。三是质量监管水平稳步提升。建立疫情疫病统计、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及新开检商品监管等信息数据库;在出口乳制品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并逐步在出口工业品领域推广;注重质量分析,2篇质量分析报告获得总局一等奖,7篇获宁波局一等奖;重点打击飞单、瞒报等不法行为,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53起;两个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成绩突出,并被宁波局评为先进集体;《市场采购商品逃检案频发亟待关注》专报得到支树平局长批示并在全系统通报肯定。二、口岸把关出新实效。一是口岸核心能力持续推进。全力规划建设全国一流的海港口岸应急中心,北仑口岸以全系统最高分通过总局首批核心能力考核验收,完成穿山港区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和检疫用房建设;全年累计在进境货物及木质包装中截获各类动植物疫情364种、5296次,在进境集装箱和船舶截获有害生物等305种、2572次,其中3种有害生物属全国口岸首次截获,7种属宁波口岸首次截获。二是风险管理机制更趋健全。加强船舶检疫风险管理,登轮检疫率下调了6%;口岸查验试点风险管理,出境货物实际核查比例下调至1.36%;加强大宗货物安卫环项目风险监控,全年检出并退运不合格废第1页共4页物原料19批、矿产品3批;开展进境粮食安全卫生风险监测,累计监测农残、重金属及转基因等项目共501次;累计7次为总局启动预警通报提供基础信息。三是网络监管系统不断完善。视频监管网优化升级,投入近百万元改造监控中心,高清视频探头全面接入新开放码头;放射性监测网功能拓展,全系统首创的图像抓拍系统在北仑口岸8个工作点全面应用,累计检出放射性超标货物9批次;物流监管网推广应用,实现对外堆场监管货物的严密监管、高效验放;全程参与宁波局as、vs、ms卫生检疫系统研发工作,并率先试点应用。三、强港兴区做新贡献。一是主动服务区域转型发展。首推“强港兴区”八项服务措施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具有宁波特色的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监管模式,联合地方政府共建质量协作监管区,助推霞浦物流园区转型发展,10月份试点以来,园区每月出口量突破1000万美元;配套政策支持吉利集团拓展海外市场,全年出口整车突破5万辆,同比增幅200%以上;二次优化贝发监管模式,服务贝发集团战略转型;出台优惠便利措施,支持宝新不锈钢、亚洲浆纸、台塑等大型企业原材料及设备进口;落实中小微企业帮扶政策,帮助尚青农业等5家企业顺利通过欧盟、美国注册考核;协助梅山口岸做好进口罗汉松后续隔离监管;通过优服务畅物流、执行规费免征,全年累计为企业减负上亿元。二是靠前服务国际强港建设。创新模式、优化流程,助推海铁联运、水水中转、无水港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拓增宁波港揽货能力和辐射范围;视频查验、卫生处理通道、放射性监测前置全面应用,完成2号取制样设施改造,满足港口物流提速扩容的需求;全力支持穿山北港区散杂货码头建设,新建的中宅、光明、lng、港鑫东方等码头均实现按期开放、提前投产,已累计靠泊进境船舶69艘次,接卸进口大宗散货660万吨。三是高效服务口岸通关建设。落实沪苏浙甬四局合作协议,对进境粮食推行“一次联检,多港通行”的新模式;对进口铁矿施行“分段合并、同步卸货”的检验鉴定新模式;对进口金属类再生资源,对接海铁联运,采取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