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张骞通西域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2、能力与方法:培养识读、运用、制作历史地图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想象历史情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西域面貌的粗浅认识,理解张骞勇于应征、被扣十余年仍不忘出使使命的勇敢、忠诚和坚韧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新疆的历史,树立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历史故事有较大的兴趣,平时通过阅历史读物和影视作品对汉武帝和张骞有所了解,这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对张骞通西域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意义还缺乏较系统和深入的认识。3重点难点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难点:狭义西域与广义西域的联系与区别,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其完成情况。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导入:我们先来逛逛菜市场,看几样很平常的瓜果蔬菜(出示几幅瓜果蔬菜的图片)大家认得出他们都叫什么吗?(学生踊跃作答:石榴、葡萄、黄瓜、胡萝卜、核桃、小葱),这些好吃的东西两千年前的西汉人能吃得上吗?(生猜测作答)其实这些蔬果不是我们内地土生土长的,他们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从遥远的西域传入中原。这些看似平常的蔬果能够传入内地,其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张骞通西域。活动2【讲授】讲授神秘的西域师:西域到底指的是哪一片地区呢?西域的地理范围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找出图上的重要地点。师:这幅图上,大家先找到西汉的首都长安,从长安往西行,有两个著名的关隘——玉门关和阳关(位于今天的敦煌西北和西南),再往西走,一直到今天中亚的帕米尔高原,当时称为葱岭,所谓西域就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这是狭义的西域,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西域有大片的草原,也有面积广阔的戈壁沙漠,对中原人来说,是一片蛮荒之地,有诗为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荒漠上也分布着许多绿洲,有着众多的民族和国家,史书上说有36国,最大的如乌孙国,其次为大月氏国,都有几十万人口,小国仅有几百人,如尼雅河的精绝国,有几千人口。西域人民是如何劳动生产的呢?请大家看书P67最后一段。2、西域人民的生产生活生答。(从事畜牧业,哪里水草丰盛就到哪里放牧,故称游牧;还有的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粮食桑麻。)西域有哪些特产?生答。(葡萄、核桃、胡葱、胡瓜、胡萝卜、苜蓿;另外还有特别名贵的玉石和宝马,简介大宛的汗血宝马。)西汉初,西域与汉朝有互派使臣、有民间交流吗?生答。(没有)为什么?(一是路途遥远,行程艰辛;二是匈奴控制着西域,切断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师:匈奴这个游牧民族在公元前2世纪称霸北中国,控制着东到辽东、西到葱岭的广大地区。匈奴骑兵经常南下侵扰汉朝的边境,烧杀抢掠,这是匈奴部族的重要经济来源,掠夺的财物和人口归劫掠者所有。这样一来,匈奴对汉朝形成严重威胁。西汉初经济凋敝,无力对抗匈奴,故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匈奴骑兵仍不时南下抢劫。汉武帝时西汉国力雄厚,于是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解除边境威胁。汉武帝还想在西域寻找盟国,来共同夹击匈奴。那么与西域的哪个国家联合呢?生答(大月氏)。为什么要与大月氏联合?请大家看书P68最后一段,简要概括汉武帝决定与大月氏联合的原因。生答。(大月氏被匈奴打败,连国王也被杀死,头骨作了酒器,国家被迫向西迁移,大月氏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汉武帝决定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这一任务需要一位使臣去完成,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下令招募愿意出使西域的人,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张骞(宫廷侍卫)揭榜应征,成就了一段通西域的伟业。二、张骞出使西域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师:公元前138年,张骞带领一百多人的随从,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出使西域的征程。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图中跪者为张骞,他正向汉武帝告别。师:出使大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