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三中校本教研.备课集要姓名:高乃征学科:地理课题:与同学们谈谈地理时间:08.9.2(七年级)教学目标1.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3.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知识结构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学习地理的好处。四.四个基本理念。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设一.导入:今天同学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节地理课。同学们理解地理吗?地理课上会学习哪些内容吗?(切入主题):提问: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二.教学过程:活动:(1)结合小学社会课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地理”?(生:畅所欲言)(2)按你对“地理”的理解例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3)读课本小卡片,补全内容。(4)读书2页4幅图片,请同学们解释每幅片的寓意。师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环璄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长期的生活中适应了不同的环璄,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地理。计过渡:提问、学习地理的好处。(生答共同总结)让同学们阅读课文课本2-4页,理解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的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活动①畅谈地理②由地理去联想。讨论: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来的。(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课堂练习:填充图册、地图册、熟悉三.小结:(略)课后作业:预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绘一幅校园平面图。教后反思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兴趣。沂南三中校本教研.备课集要姓名:高乃征学科:地理课题:地球和地球仪(1)时间:08.9.4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组成。目标知识结构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地球和地球仪(1)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形状: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一.导入: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这节课去探讨这些问题。二.教学过程:1.师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生答:)2.活动:生分组,由远古到现代,说出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生分组讨论并回答:)3.师结问: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生答:)3.问:你还能列举出地球是球形的例子吗?(生答:)4.过渡: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体,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生讨论)我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读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平均半径()地球表面积()最大周长()5.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6.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7.师问: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生答)8.作业设计:参照课本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看谁做的最好。教后反思问题的提出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沂南三中校本教研.备课集要姓名:高乃征学科:地理课题:地球和地球仪(2)时间:08.9.6教学目标1.经线和纬线、经纬度的划分、特殊经纬线、半球的范围及划分。2.知地球和地球仪(2)一.经线和纬线(列表)识结构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小于20度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西半球二.经纬网——定位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一.复习: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3.什么是地球仪?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二.导入: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学习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三.教学过程:1.师问:大家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