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这首散文诗,了解作者和体裁。2.自学生字词,结合注释。3.老师搜集一些泰戈尔的资料和同类的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印度是佛教圣地,有一种圣树开美丽的小黄花,叫金色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二、学习体裁和作者。1.什么是散文诗呢?学生一起回答,并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2.了解了体裁,再让我们走进作者。出示课件,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三、初读课文。1.学习了体裁与作者,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聆听课文的朗诵,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静静地聆听课文朗诵)2.请同学来回答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孩子、调皮的孩子、美丽的妈妈、绽放的金色花……)3.我们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啊!这个调皮的孩子把自己想象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金色花)变成金色花之后他又干了哪些事呢?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请同学来回答一下。学生回答:(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妈妈工作;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四、深入理解课文。1.孩子想象自己变成金色花之后,为什么要做了这些事,我们通过这些事可以看出这是怎样一个孩子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件)2.出示前三段内容。请同学来朗读这一部分课文。3.听后,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回答:调皮、可爱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调皮、可爱。4.这个调皮的孩子变成金色花仅仅是为了好玩吗?我们自由组成小组学习后面的内容,找出答案。(小组交流合作)5.请同学来回答。学生答:“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这一部分表现了孩子懂事,他做这些是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老师问: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罗摩衍那》这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出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妈妈在读体现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答:妈妈是一个善良的人。6.哪个地方还体现了妈妈的善良?学生回答:“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从哪个词看出的呢?学生回答:祷告。做祷告的人,一般都是心灵纯洁而善良的人。学生回答:“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可以看出妈妈的美丽,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永远是最美丽的。老师问:那这部分体现了孩子的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从给妈妈送花香可以看出孩子的懂事和对妈妈的爱。让学生读出妈妈的美,善良以及孩子对妈妈的爱。7.天快要黑了,自己的孩子却还没有回来,妈妈的心情会怎样呢?(出示课件)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学生一起来读。老师问:这部分内容同样体现了孩子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调皮和懂事。老师问:怎么体现的?学生回答:“突然出现吓妈妈一跳”体现了他的调皮;“怕妈妈担心,变回原形”体现了他的懂事。老师问:此时妈妈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学生回答:又惊又喜。又是责怪又是高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们一起读出妈妈这种复杂的心情。老师问:孩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学生回答:“我不告诉你,妈妈。”一种撒娇的语气。让男同学试着读出这种撒娇的语气。8.我们来总结一下,孩子为妈妈做了哪三件事,为什么这样做?(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妈妈孩子做祷告时—————为妈妈送去花香读书时——————为妈妈遮阴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