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关注弱势群体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分析: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主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以及我国存在的弱势群体的状况。其中“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框题给出了“弱势群体”的概念,并列举了我国存在的主要弱势群体及其形成的原因和生存状况。“走近同龄人”框题,主要介绍了我国主要弱势群体的基础上,特别地呈现了我国少年儿童弱势群体,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同龄人的生存状况,感受他们的艰苦生活以及对他们将来发展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2.学情分析:从知识性来讲,本课内容很简单,有些知识学生看了就能够明白。但是,本课的目标主要是情感教育。班级中有的学生生活优裕,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弱势群体学生的自尊心,既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又要引导他们了解社会给予的支持以及对自己的期望,使之树立信心,发展自己。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学会尊重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其中包括自己的同学。3.重、难点的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生存的状况,本课另一个教学重点是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要感受他们的生活境况,了解贫困等不利条件对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影响。为教学获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查找大量的资料,让学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了解体会我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查找资料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弱势群体学生既认识自己的处境,又能够树立信心,以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学生同龄人的生存状况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由于国家近年来很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因而相关的报道很多。在教学中可以搜集这些报道,使教学与时事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探究、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讨论,将问题分析清晰,给学生以启发和反思,同时增加认同感:(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生存状况特别是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及其生活状况,懂得贫困等对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影响。能力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习观察研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培育学生关心他人情感与价值取向。四、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查找到的有关“弱势群体”的资料,谈谈对弱势群体的看法。学生课后归纳、查阅资料、整理了解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引入:展示一组反映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照片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并说说自己的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人群。我们看到的这些人确实处在困境之中,他们最需要他人的尊重与帮助。其实,他们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关心,是全国人民想方设法帮助的对象,国际上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弱势群体”,可见弱势学生思考理解学生回答学生阅说说照片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并说说自己的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人群。引出“弱势群体”的概念,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课中教学群体的存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们的情况。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板书)一、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板书)1.弱势群体的含义(板书)阅读教科书第46页关于弱势群体的定义,归纳交流概念中所强调的弱势群体的三个特征。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维持个人及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