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设计思想】《台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鲁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小说,同时它也被编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和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文本从儿子的视角来关注父亲内心的诉求及对尊重的渴望,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对文本的定位不同,解读的视角不同,呈现的教学模式也大相径庭。一、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台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当成散文,把文本中的父亲视为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特定的农民,甚至把“父亲”解读为一个没落的,因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而被淘汰的农民,这种解读有待商榷。当然,对文本的任何一种解读都与作者的初衷有一定的偏差,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质,与原作者的创作思想对接,还原文本的本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王荣生教授认为“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精巧和教学风格精美的余威下,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台阶》值得讲的内容很多,比如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叠字的妙用等等。解读这篇小说,我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对父亲头发、目光、脚、背、脸等细节描写上,会囿于批判生产力低下,关注民生之类的主题。反复阅读,我发现作者描写父亲坐台阶的细节描写有十几个,且很具表现力。这一典型的细节描写能够彰显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同时,小说塑造的父亲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外在行为与内心渴望极其矛盾,在生活中坚韧要强,在心理上若有所失,低眉顺眼的性格使他永远无法让外在与内心和谐统一。根据文本特质,我将文本定位为用件,并运用“精点赏析法”,重点品析父亲坐台阶这一细节,通过资料助读引导学生读懂小说——读懂作者——读出自己。二、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核心内容就是“引领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因此,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在文字上推敲,实际上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为了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把细节描写作为能力训练点,带领学生字斟句酌地品析文字,并归结出细节描写的作用。如运用角色朗读法,读出“老”不同语气;通过延读教师自已创作的小诗,感受两位父亲的情怀,汲取父亲身上坚忍不拔、不甘落后、执著追求梦想等正能量。三、实现平等个性的对话《台阶》情节单一,文字朴素,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便利,但是作品中描绘的农村生活与学生熟稔的城市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究竟能读到哪一个层面呢?为了实现与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我运用资料助读法,链接了李森祥《台阶创作谈》和李森祥回忆自己真实的父亲等资料,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和释疑,在合作与探究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一种方向,预设与生成之间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种设计都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坐到不坐的深刻含义,对话还可以更充分,品读还可以更细腻,教学还可以更个性等。这些将成为我继续探索《台阶》的动力,也将成为我语文教学中继续攀登的台阶!【我设计】片段一:摘录导入父亲是一本厚重的书,让我们常读常新。作家李森祥用一生的时间来阅读自己的父亲。直到父亲去世多年以后,他才幡然醒悟——【屏显】原来我一直踩在父亲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李森祥《〈台阶〉创作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的《台阶》,来破译一位农民父亲的台阶梦!片段二:读懂故事这篇小说者以儿子的视角讲述了“房奴”父亲艰辛困顿的一生。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读懂故事、读懂作者、读出自己。1、梳理小说内容父亲立志要建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因为当时有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父亲对台阶的追求其实就是对地位的追求,渴望被尊重是父亲一生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台阶梦,父亲为一砖一瓦而拼搏,为一卵一石而奔波,累并快乐着。台阶建好了,父亲却老了。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