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发展劳合社局限性及策略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保险组织,伦敦劳合社每年的保费收入占英国gdp的1%,因此其在英国的保险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经三百年的稳定发展,劳合社具有了承保能力强、业务范围广、市场结构特殊、监管体制完善等独特的优良品质,并在世界保险市场上蓬勃发展。然而在我国,虽然劳合社早在2000年就已经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并分别于2007年和20XX年在国内陆续开展再保险业务和直保业务,但是其保费收入增长和业务规模扩大都显得十分有局限性。为何能够在国外市场上生根发芽的劳合社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却一直没有崭露头角,业务发展也并无特别闪亮之处。以下便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一、劳合社发展受局限的原因(一)经营模式存在差异在国外市场,劳合社不是一个保险公司,它并不直接经营保险业务和出具保单,而只是作为一个社团组织为其会员提供交易场所。然而在我国的现行法律当中,还没有法律条款来支持劳合社这一独特的经营模式。(1)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的谈判之后,劳合社放弃了在其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贯经营模式,以全资子公司的形式落户中国上海。这种妥协一方面使得劳合社中国在开展业务时不得不考虑国内法律环境对外资子公司的束缚,另一方面,它也不能发挥已经具有的成熟技术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举例来说,劳合社中国作为一个外资子公司,虽然享有免税期限等优惠政策,但其在纳税时作为独立法人进行核算,不能够与总公司盈亏相抵来减少纳税数额。(2)劳合社中国在境内的交易是以劳合社的名义开展,并且在理赔时也需要劳合社统一安排。这与劳合社历来由单独的承保会员处理业务的传统相违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费用的支出,降低了整体效率。同时,劳合社中国的子公司形式要求劳合社中国对辛迪加承担连带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辛迪加的道德风险,加重了劳合社的责任。第1页共4页(3)劳合社并不直接与投保人发生联系,它直接从经纪人处获得业务,因此一个市场保险中经纪人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劳合社获得保险业务的能力。而我国的经纪人市场由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够、规模较小、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劳合社的这种经营模式在中国市场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二)承保业务种类需求有限,市场份额小劳合社中国在2007年成立时只承保中国境内的非寿险再保险业务,并且其并不承保普通的再保险业务,而只致力于特殊风险的承保。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合社在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市场份额。同时,劳合社在20XX年涉足中国直保市场,首先在董事责任险、体育赛事险、恐怖主义险和海上货物运输险等方面开展业务。在我国这些险种的市场需求十分有限,并且与国内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制度相联系,有的险种也正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当之小。(三)过于保守谨慎的经营风格自开业以来的五年时间内,劳合社并没有对中国公司设定一个具体的盈利指标,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维持公司的长久发展之上,并且其资金的投资策略也相当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合社控制风险的。然而过分保守的投资策略和经营风格会导致错失市场良机,失去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自身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虽然保守的经营风格最终会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新业务的发展会因此而受到限制。这在长期并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二、提高劳合社竞争力的建议(一)尽快适应中国法律和国情,寻求最优发展有数据表明,20XX年1-7月份,全国财产保险公司中,外资保险公司收入仅为全国财产保险公司总收入的1%左右,说明外资保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与中资保险公司相竞争的。劳合社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对中国的法律环境、文化背景和政策制度等都还不够熟悉,正处在一个适应期的阶段。而适应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公司的发展潜力。所以劳合社应当在不断变化的中国市场环境中,尽快熟悉中国的法律环境和国情,第2页共4页寻求最适合的发展途径,韬光养晦,在长期的积累和探索中发挥出自身优势。(二)扩展承保业务,发挥再保优势劳合社现营的业务种类主要是非寿险再保险业务和以上提到的财产险业务,它沿袭了其在特殊风险领域的业务专长,也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