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课题第15课《三峡》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句子的理解。教学方法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2、读读、练练、议议。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投影有关三峡的图片,学生欣赏导入对课文的学习。二、了解作家: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三、听朗读。四、给生字注音:(见课堂练习)五、自主学习:轻声阅读,结合书下翻译理解课文意思,交流并讨论,落实字词,练习翻译。六、探究问题: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明确、——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最后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七、拓展练习: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印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相关诗句内容1、朝辞白帝彩云间:朝发白帝2、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3、两岸猿声啼不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听老师导课,进入新课的学习给学生1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师生、生生合作探究4、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两岸连山,略无缺处八、欣赏新三峡图片。九、总结: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十、布置作业。课堂练习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飞漱(shù)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课堂小结作者带我们畅游了长江三峡,感受其雄奇壮丽的美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最后让我们一边浏览三峡风光图片一面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三峡的奇美布置作业1、请你以《我心目中的三峡》为题,写一篇文章。2、翻译课文,背诵文章。板书设计三峡三峡的山:连绵,高峻壮美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三峡的秋:凄清凄美教学反思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