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想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读文,通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内心体验,培养语感,背诵全文。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发展。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陋室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长春版)七年级上第二十课《记*铭*说*志四篇》的第二篇。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翻译,教师讲解来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本课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教法:朗读法,自学点拨法,提问法。学法: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分析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教学步骤:1、诗词导入,引发兴趣2、介绍常识,初读课文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4、疏通文意,理解内容5、分析课文,体验感情6、拓展延伸,总结升华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引发兴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学知道这首诗是哪位诗人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文《陋室铭》。(说明:通过诗歌了解刘禹锡其人,出示PPT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介绍常识,作者,初读课文同学们还了解那些与刘禹锡有关的情况呢?1、了解“铭”这种文体。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这种文体是用韵的。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2、找同学补充介绍刘禹锡的情况。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同学听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2、学生自由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文中标出韵脚。3、学生齐读。找出韵脚。4、学生个别读。找三、四名同学读课文,纠正读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说明: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文章篇幅短小,读来琅琅上口,但这些文字究竟蕴含怎样的深意呢?我们来翻译课文。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在课本上标出。2、解决疑难。(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2)两三个同学为一组,合作解决。(3)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教师点拨。3、同学翻译整篇课文。五、分析课文,体验感悟。(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3)作者觉得陋室简陋吗?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突出了陋室怎么的特征?本文引用历史典故的作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话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