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宽容友善的重要性;懂得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2.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与老师、与他人相处;3.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交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教学重难点: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交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一、导入新课二、课内研讨1.生活在线P61探究:(1)看看三幅图片,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2)为什么怒火冲天的两个同学最后握手言和了?2.六尺巷的启示P62探究:(3)如果张英家和叶家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4)“六尺巷”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5)“六尺巷”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6)说出两个要有宽容之心的名言和故事。(7)人有宽阔的胸襟有何重要意义?3.公共汽车上的冲突P64探究:(8)赵刚和陈伟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这种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9)“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意思是什么?(10)朋友之间出现矛盾和分歧时我们应怎么办?为什么?4.小季的犹豫P65探究:(11)如果我是小季,该不该帮他呢?(12)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为什么还要宽容他们?三、训练巩固1.“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A.金无足赤B.要平等待人C.要学会欣赏D.要学会宽容2.小陈不小心弄坏了小明的“MP3”,小明非常生气,当面却没有责备小陈,说明小明()A.对朋友缺乏真诚B.懂得宽容朋友的过失C.表里不一D.不讲原则四.课堂小结个人主页教学内容第7课让人三尺又何妨第2课时正确把握宽容友善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认识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的界限;2.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与老师、与他人相处;3.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交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教学重难点: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交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一、导入新课二、课内研讨1.宽容与软弱活动:孔子评判的故事P66探究:(1)怎样理解孔子的评判?(2)宽容忍让就是软弱无能吗?(3)孔子的评判对我们理解宽容与软弱有何启示?2.宽容与严格活动:王老师的故事P66探究:(4)老师批评我们就是不宽容吗?那是为什么?(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3.宽容与维仅活动:卫民的故事P67探究:(6)卫民坚持“讨个公道”,是否没有宽容之心?为什么?(7)宽容友善造就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民族性格?(8)“世界上最宽阔的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人胸怀。”这启示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结:(9)宽容友善有哪些重要性?(10)我们应如何正确把握宽容友善?三、训练巩固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颁布多年,但80%的消费者在碰到不如意的消费和服务的时候仍忍气吞声。下列说法正角的是()A.这是宽容美德的体现B.这是维护权益意识淡薄的体现C.这是正确处理宽容与维护权益关系的体现D.这是忍让的教育深入人心的体现2.下列关于“宽容与严格”的说法,正确的是()A.宽容就是纵容,家长不能教育子女,应放任自流个人主页B.宽容与严格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两者不能兼顾C.宽容不是纵容,老师、家长应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D.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侵犯了我们的人格尊严权,是违法行为3.班主任经常严厉地批评教育我们,对此,下列同学观点正确的是()A.班主任不关爱学生,应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