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传统民族手工艺品个体户典型材料在美丽的xx市,有一个叫吐逊X8226;尼牙孜的青年,在继承和发扬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及软木技术方面,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另一片蓝天。凭着对维吾尔族手工艺的痴爱,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奋斗着,希望有一天他的手工艺品能走出新疆,走向全国。吐逊X8226;尼牙孜出生于1974年6月,从小天资聪慧,胆识过人,少年时就曾立志要做一个成功人士。1992年7月,吐逊X8226;尼牙孜初中毕业后,经朋友介绍,他独自来到新疆巴州xx县,拜师在一个叫吐大洪的人那里,学习木工技术,主要是制作沙发。由于他不怕吃苦,谦虚好学,不到一年时间,他便学成出师。在xx县,他边学边干,一呆就是七年,他的木匠技术也愈来愈精湛,在学徒中遥遥领先,他制作的维吾尔族沙发,不仅美观大方,技术一流,而且经久耐用、经济实用,深受群众的喜爱。1999年3月,吐逊X8226;尼牙孜离开了xx县,来到了阔别7年的家乡xx市,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吐逊X8226;尼牙孜找到了回归故里的幸福感,如何才能发家致富,一直是他多年来做的一个美梦。在xx市,吐逊X8226;尼牙孜平时给别人打临工,由于当地人很多人不熟悉他,找他做木工的人并不多,这一度让他陷入烦恼,他一直在寻找着新的发展机遇。有一天在和朋友的聊天当中,吐逊X8226;尼牙孜听说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他便有了尝试一下的想法,于是他多方打听消息,最后得知在南疆的和田和喀什,制作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的艺人不少,怀着满怀的激情和希望,吐逊X8226;尼牙孜来到和田和喀什学习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当时,要当一个学徒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必须先缴纳500百元的学费,才能当学徒。经过几番周折,最后吐逊X8226;尼牙孜先后学了6个月的手工艺品加工制作技术,白天他和师傅及学徒一起干活,晚上他借来手工艺制作书籍,在灯下挑灯夜战。从书本上,他知道了维吾尔族手工艺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手工艺以独特的古雕精湛、美观大方、文化高深、种类繁多、精美耐用之特点闻名于世。也许是上苍怜悯这个热情好动的青年,通过短短半年的时间学习和实践,第1页共3页吐逊X8226;尼牙孜完全掌握了木碗、水壶等手工艺品的加工和制作技术。由于他以前学过木匠,有加工木头产品的基础,因此在制作手工艺品方面,他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强,对维吾尔族手工艺品的感悟也有一定的深度。学到了技术,从喀什回到阿克苏后,吐逊X8226;尼牙孜说干就干,他在位于xx市红桥长安社区的家里,找来几个朋友帮忙,修建了230平米的工房,有需要木匠干的零活时,他就去干木匠。没有木匠活时,吐逊X8226;尼牙孜带着他招收的七个学徒,一边研究工艺品制作技术,一边加工木碗、器皿、洗手器、木雕躺椅等各类木雕技术品,他的加工技术进步很大,很快在xx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吐逊X8226;尼牙孜的传统手工艺品知名度越来越高。2007年6月,吐逊X8226;尼牙孜在国家商标局申请了专利,并注册了“阿勒屯塔瓦克”(维吾尔语,其意思是“金碗”的意思)商标。同年,吐逊X8226;尼牙孜在xx市“怡和浪琴”商贸民俗一条街租了一间70平米的店铺,他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红火,慕民而来的顾客络绎不绝,经济效益一天天攀升。在自身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吐逊X8226;尼牙孜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20XX年3月开始,他主动和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免费承担了即将毕业的xx市托普鲁克乡中学、库木巴什乡中学和阿依库勒镇中学初中毕业生为期三个月的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班,培训学员183名,80%的学员已掌握了基本的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术,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为了更好地宣传推荐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20XX年10月,吐逊X8226;尼牙孜带着20多个品种40余件木制手工艺品,不远万里,参加了在杭州义乌举办为期一周的全国工艺制品展销会。吐逊X8226;尼牙孜精心做作的木碗、小木车、木壶等艺术作品,为展厅增添了不少色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了参展客商的一致好评,他们对吐逊X8226;尼牙孜的木制品赞不绝口,这更加坚定了吐逊X8226;尼牙孜潜心传承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信心和决心。风雨人生路,弹指一挥间。经过14年的艰苦探索和大胆实践,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