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污染怎么管摒弃地方保护才能合力治污当前,环境保护有两大任务,一是增进人民福祉,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一是优化经济发展,即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两大任务都得靠基层环保人去落实。基层环保如何干,环保人有哪些酸甜苦辣,群众有什么新期待?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最近走到环保的基层。从本期起,本版刊发“基层环保调研”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编者一个在河南省清丰县建厂、从河北省魏县接电的土法小炼油企业,最近刚一启动,就被两县环保执法者联手取缔。这样的违法生产并非个例。经过多年整顿,国家明令禁止的小炼油、小炼焦等“十五小”在许多县域的中心地带销声匿迹,但在县与县、省与省交界处,这类企业时不时死灰复燃,形成跨界污染。记者经常听环保部门的人说跨界污染很难管,跨省污染更是一笔糊涂账。分属冀、豫两省的县级环保局,怎么理清这笔账呢?小“两高”爱往省界跑企图逃避监管,极易死灰复燃提起这类小企业,魏县环保局局长魏立新称它们是“墙头草”。俗话说“墙头草,随风倒”,这类企业的三个特点正应了这句话——一是投资小、设备简单,“支起一口锅,点起一把火,立马干起来”,执法人员拆得快,他们建得快,极易反弹;二是听到政府部门要检查的风声,马上偃旗息鼓,风声过后再露头出窝;三是专挑两省交界处立足,河北方面去查,他说是河南的企业,河南方面去查,他又称是河北的企业,企图蒙混过关。这类小企业有什么危害?“高耗能、高污染,是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魏立新说,魏县与河南的内黄县(属安阳市)和清丰、南乐(均属濮阳市)三个县接壤,在离县城较远的省界地带与执法人员打游击的,主要是小炼油、小炼焦、小农药几类企业,烟气呛人、异味刺鼻。它们为什么能生存?多次参与整治“十五小”行动的魏县环保局副局长张保勇讲了两个原因:生产成本低,除了设备投资小,原材料也好找。比如小炼油,用废轮胎、废塑料作原料,用煤作燃料;产品便宜,有销路,小炼油炼出的燃料油,有燃油设备的地方都愿意要。魏县以西的磁县(与魏县同属邯郸市),毗邻河南的安阳市安阳县,双方交界处除了时不时冒出小炼油、小炼焦、小农药之外,还有个岳城水库。岳城水库是邯郸市和安阳市的饮用水水源地,其周边2公里内不允许有任何污染源,但是前两年两县都有农民在水库搞网箱养鱼,也造成了水体的跨界污染。现在的岳城水库经过整治,不见网箱,游船和餐馆也被禁止。磁县环保局局长李建亮告诉记者,网箱养鱼最多时,磁县这边有40户,安阳县那边有4户。其中安阳县有1户养了450箱,占的是河北这边的水面,这也加大了执法的难度。安阳县环保局工会主席张海平介绍,工业污染、饮用水源地都是基层环保部门监管的重点,但是县级环保局在执法中没有强行关闭的手段,只能责令业主停止建设或生产,最多可处5万元以下罚款。在本县执法尚且如此,涉及跨省污染,如果双方各自为政,处理起来更容易扯皮。令人欣慰的是,河北、河南交界处的几个县,现在处理跨界污染时“双方很给力”。“谁的孩子谁抱走”双方联合执法,现场解决问题河北、河南交界处,许多地方并无山岭、河流、道路等明显的分界线,双方土地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地人称之为“插花地”。一块地到底是哪边的,能说清楚吗?“县、乡干部可能不清楚,村干部和百姓不可能不清楚。凡是说不清楚的,肯定是不愿意说清楚。”曾长期在县里工作的邯郸市环保局副局长耿东升解释。为啥不愿意说清楚?因为这些小企业都是当地人办的,人们居住在同一地域,即使不是一个省的,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企业主会想办法和村民搞好关系,另一方面,许多村民碍于乡亲情面,只要企业不直接损害自己的利益,一般也不会举报企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河南人和河北人相互到对方地面上开厂子,私下里租房子、用地、用水、用电,都很方便。实际上,这些小企业没有一个有正规手续。魏立新说:“它是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首先环保局不会批。环保局不批,工商、土地等部门就不会给他办证。但是因为利益驱动,目前还难以根除这类违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