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本质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1本质安全管理的概念本质安全管理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教育和行政等手段,使人自身重视安全,使机器、材料、环境等在任何非人为状况下,不会出现不安全因素,不会对人产生伤害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手段和理念。如回采工作面使用综采支架,可避免或杜绝高档回采面出现的顶板事故;掘进工作面使用锚网支护可避免或杜绝使用工字钢支护时容易出现的梁柱脱口、支架被推垮引起的顶板事故;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可防止人员触电;局部通风机的风电瓦斯闭锁,会保证局部通风机停电或瓦斯超限时,会自动切断联锁电源等;高瓦斯地区实施“先抽后采”措施,可减少风排瓦斯量,减少人员作业环境中的瓦斯超限事故等。2本质安全管理的5个因素安全受人的素质(文化、技术业务、思想道德)、环境、客体状况(机器设备、材料)、作业工艺、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本质安全管理包括人、机、料、法、环5个因素。(1)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指有关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知识、技术、业务、思想、身体和管理素质等,这些素质使人的自觉性、主动性高,业务能力强,具备本工种的技能,人自身具有的本质特性能使人自身重视安全,将安全放在首位。据国内外的统计资料分析,在劳动生产过程中,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人为差错造成的,日本学者在1980年统计中指出,日本制造业在该年度的死亡人数为106162人,其中,因人为差错导致的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94%。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WHHerinrich)在1931年调查75000起工业伤害事故中发现,只有2%的事故超出人的能力所预防的范围,是不可预防的,而占总数98%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其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88%,以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10%。还有资料显示,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与煤矿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的的多少成负相关。这都可以说明,职工的素质对安全生产影响很大,素质越高,煤矿的安全状况会越好。(2)机械、设备、仪表、工具等方面的因素。机械、设备、仪表、工具等在煤矿井下环境中,正常使用时具有严格的安全特性,会削除、减少或避免某种重大安全隐患。甚至自身具有闭锁性,即一旦出现设定的不利于安全的状态,机械本身会自动启动闭锁和报警功能,切断这种不安全状态。“机”方面的本质安全对煤矿安全的贡献是巨大的,有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以前,煤矿井下局部通风机无计划停电停风事故每年每台为20~25次,1990年开始推行掘进装备系列化,即高瓦斯矿井井下所有局部通风机都必须使用“三专两闭锁”设施,低瓦斯矿井必须实行采掘供电分开,这大大减少了无计划停电停风事故,局部通风机无计划停电停风事故减少为每年每台为2~5次,降低约10倍以上。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有力地提升了回采工作面的安全水平,有学者统计了采煤机械化程度与百万吨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采煤机械化程度越高,百万吨死亡率越低。又据有关资料,20xx年中国煤矿平均每人每年产煤321t,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而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美国全国矿业协会(NationalMiningAssociation)发言人卢克波波维奇曾经说,美国煤矿行业安全逐渐改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有两个,首先,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改善了安全水平,煤矿公司愿意进行安全方面的投资,新技术内容包括安设甲烷探测装置、矿内气体监测系统,使用更加安全的生产机械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和南非煤矿的特别高的机械化程度也是其安全状况好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