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制度分析和建议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本情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及效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主要问题分析;创新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建议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运行情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总量情况、对地方财力的弥补、对政策目标的贯彻、转移支付确定方法不科学、转移支付形式不规范、影响地方预算的完整性、增加地方政府利息负担、短期思路:调整规范,合并相类似的项目,将已固化的专项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等、长期思路:纳入到整个财政体制的完善中考虑,通过体制完善促使转移支付功能复位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一、*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本情况*市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建立并在近几年逐步得到完善的。财政体制改革时,XX省在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础上,相应调整了原有的财政包干体制下的转移支付形式,建立了省政府对*市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制度,初步形成了以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近几年,为配合中央其他政策的实施,又相继建立了诸如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一)*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运行情况转移支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即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业税免征和取消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表1、税收返还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实施税收返还,将中央通过调整收入分享办法集中的地方收入存量部分返还地方,保证地方既得利益。目前中央、省对*市的税收返还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两税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两税”返还是为了保持地方既得利益,将原属于地方税第1页共3页源的上划给中央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确定后,按来源地原则返还给地方政府。“两税”返还额以1993年中央增值税与消费税为基数,从1994年起对比上年增加部分按1:0.3的系数返还地方。所得税基数返还为固定数额,省对*市所得税返还基数为16.7亿。对企业所得税基数的核算办法,市级以2000年实际完成数乘以2001年1-9月增幅或者1999年、2000年两年平均增幅为基数。2、一般性转移支付根据所依据的政策、测算时所考虑的因素以及政策目标和资金功能的不同,省对*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分为激励性(一般)转移支付和政策性(一般)转移支付两种形式。激励性(一般)转移支付主要是在保持已形成的市财力基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存量不变的基础上,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增量中的一部分作为激励性(一般)转移支付,鼓励地方进一步发展经济,壮大财政收入规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做小财政供养系数;政策性(一般)转移支付主要是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在*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对两类转移支付补助的具体分配和测算,按照规范化与透明化的要求,采用因素法,实行公式化计算,纳入省及县(市)两级预算管理。(1)激励性转移支付激励性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干部职工工资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偿还政府债务以及支持经济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工商四税激励性转移支付、市州本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财政改革与管理量化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和烟草销售激励性转移支付组成。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为计算依据,主要考核市一般预算收入的完成情况。某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幅度达到一定的水平,省给予激励性转移支付,具体计算办法用公式表示为:mi=[(fi-f)/∑(fi-f)]*m第2页共3页其中:mi为某地享受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fi为某地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率f为全省同类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率;∑(fi-f)为全省县(市)(fi-f)为正数之和,当某地(fi-f)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