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闲暇: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2.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3.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4.滨水区域:意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其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min的距离范围。5.旅游流: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在内的复杂系统。6.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环境承载能力,是旅游环境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指特定时间内特定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最大值。7.基本空间标准:单位利用者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8.旅游感知容量: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9.接待地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10.可持续发展: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几代人的需要的发展。11.旅游节点:由相互联系的吸引物聚集及旅游服务设施组成,是旅游目的地区域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其空间状况往往决定着区域旅游的规格和发展格局。12.旅游目的地区域:指旅游者为了度过美好的闲暇时间所选择进行旅游活动的区域,范围一般包括以城市为依托,进行节点“一日游”旅游活动所能到达的特定区域,至少具备过夜特征。13.乡村景观意象:是指乡村景观在人们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包括乡村景观背景、乡村聚落和乡村生活。14.区域旅游合作: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下,制定协议、章程、合同,将旅游资源和各种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填空: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者tourist、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发展development及其相互联系。2.古代旅游地理典籍:《山海经》、《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3.中国旅游日:5月19日4.旅游客源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城市一级游客(由城市出发的本地居民)的80%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半径的范围内,城市的二级游客(由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出游半径主要局限在250Km范围内等规律。5.中国旅游规划发展阶段:资源导向、产品导向、形象导向。6.旅游决策的方式(类型):个人决策、集体决策、社会决策。7.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单一直线型模式、环形模式、直线——环形模式、复合线型模式、基营型模式8.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区域性、季节性、规模性、波动性、集中性9.旅游资源的核心:旅游吸引价值10.旅游资源的特征:第一组: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文化属性;第二组:广域性和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季节性和时代性、永久性和共享性、原发性和萌生性、发展变化性和特殊效用性;第三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特殊效用性、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旅游资源的发展变化性;第四组:空间上的广域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变化性、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认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第五组:需要性、时空性、认知性、人为性、非旅游功能性;第六组:多样性、吸引力的定向性、不可移动性、易损性和可创新性。11.按旅游资源的开发状态可分为:已开发、待开发、未开发12.旅游资源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法、遥感调查法、资料分析法13.旅游资源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资源规划按规划时间分为:远期规划(10年以上)、中期规划(5~10年)、近期规划(2~5年)、短期规划(一般指年度规划)14.世界六个旅游区:东亚及太平洋旅游区、南亚旅游区、中东旅游区、非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