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中成药部分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概念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一组临床征候群。长期发展可产生严重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导致许多器官出现功能异常甚至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还可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4AntonioCeriello,ATVB.2004;24:816高血糖通过氧化应激造成危害细胞内葡萄糖和FFA超载线粒体内氧化应激内皮细胞受损肌肉、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DM)β细胞胰岛素分泌减少代谢综合征心血管事件糖耐量低减(IGT)营养过量摄入缺乏运动动脉粥样硬化5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作用受损血脂异常肥胖内皮功能障碍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血管炎症内膜脂质堆积纤维化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2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分泌缺陷高血糖高血糖肝糖输出肝糖输出增加增加葡萄糖摄取葡萄糖摄取减少减少随着病程不断进展T2DM患者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UKPDSGroup.Diabetes.1995;44:1249-1258.诊断糖尿病时B细胞功能降低超过50%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全面控制血糖长期达标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标血糖达标的共识血糖达标对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DCCT,Kumamoto,UKPDSUKPDS结束后的5年随访,EDIC目前的血糖控制状态与ADA、IDF所设定的治疗目标差距甚大理想血糖值——亚洲8.718.417.102468101214161820FBG(mmol/l)中国其他地区FBG≦6.1mmol/l的患者百分比%%6.1mmol/lFBG<6.1mmol/l为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8.9理想血糖值——亚洲7.78.125.919.4051015202530HbA1C(%)中国其他地区HbA1C<6.5%的患者百分比%%6.5mmol/lHbA1C<6.5%为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低血糖的危险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β细胞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低血糖危险最大比率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全面、长期达标降糖治疗的原则血糖达标的趋势控制水平更加严格血糖达标要尽早、尽快选择安全的治疗方式(预防低血糖的风险)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类型口服降糖药物以口服降糖药物为主,辅以基础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的种类↑诺和龙(瑞格列奈)↑磺脲类胰腺胰岛素分泌受损葡萄糖↓糖苷酶抑制剂肠道高血糖↑HGP肝脏↓葡萄糖摄取肌肉脂肪↓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口服降糖药物分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糖苷酶抑制剂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常需要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药联合治疗磺脲类RichardW.SeminarsinDialysisVol17,No5(September–October)2004pp.365–370半衰期(h)作用维持时间(h)清除途径格列本脲6-1216-2450%尿50%-粪便格列美脲5-82460%尿格列奇特6-1210-2060-70%尿20%粪便格列齐特缓释片12-202480-90%尿10-20%粪便格列吡嗪2-512-1490%尿10%粪便格列吡嗪控释片2-52480%尿10%粪便格列喹酮(糖适平)38-125%尿95%粪便•除格列喹酮外,其他磺脲类药物均主要从肾脏排泄•多数磺脲类由于半衰期、作用维持时间较长,在肾脏受损时会有药物蓄积,低血糖风险增加中药:金芪降糖片不影响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餐前30分钟服用;作用较弱中医“消渴症”发展过程:阴虚热盛型: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尿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和弦数。气阴两虚型: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阴阳两虚型: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中医药观点--消渴症金芪降糖片功能主治--清热益气。用于消渴病气虚内热症,症见口渴喜饮,易饥多食,气短乏力。轻、中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见上述症候者。【成分】黄芪、黄连、金银花。【用法与用量】饭前半小时口服,一次7~10片,一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