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法制办电子报备工作经验材料规范性文件电子报送备案工作,是省政府法制办为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的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备案工作效率,解决“超期报备”和“集中报备”问题的创新举措,是进一步提高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市作为全省试点城市之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省政府法制办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下,采取多种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夯实电子报备工作基础为保障电子备案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我办高度重视,积极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夯实了电子报备工作基础。一是主动汇报,争取支持。接到省政府法制办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电子报送备案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我办袁翠竹主任立即向主管政府法制工作的常务副市长汇报了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取得了市政府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明确要求将该项工作做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依法行政责任目标管理体系,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严格考核评议,确保该项工作规范开展,取得实效,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与省政府法制办的沟通联系,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市政府在工作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了保障和支持。二是精心组织,认真安排。根据省政府法制办通知精神,按照市政府领导要求,我办立即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安排我市规范性文件电子报备工作,建立了以译审备案法规科为责任主体,以“三结合”为主要模式的电子报备工作机制。即将电子报备工作纳入市政府法制办内部岗位目标责任体系,责任主体为译审备案法规科,并明确岗位责任人及其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工作责任,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责任落实。同时,建立了“三结合”工作机制,即电子报备工作与规范性文件法制审查工作相结合,保障备案文件质量;电子报备工作与政府办文电处理工作相结合,保障备案文件及时、全面;电子报备工作与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备案工作技术水平和效率,保证经过备案审查的文件第1页共4页及时向社会公布,方便遵守和执行。“三结合”工作机制的建立,形成了有专门机构抓,有专业人员管,上下联通,互相配合,运转协调的工作网络,保障了规范性文件电子报备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重视投入,搭建平台。硬件、网络是电子报备系统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如果离开了硬件与网络支持,电子报备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搭建电子报备硬件和网络平台工作,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及时更新、配备了电子报备工作所需的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并以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府信息公开网络为依托,按照省政府法制办的统一部署,在省政府法制办译审备案处和信息中心的帮助下,及时完成了我市电子报备系统与省政府法制办电子报备系统的联接,奠定了电子报备工作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强对电子报备工作人员的自动化办公技能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和电子政务工作能力,切实满足电子报备的工作需要。二、完善制度,加强审查,保证电子报备工作质量电子报备是提高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效率,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监督的重要举措。而加强规范性文件法制审查,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则是做好电子报备工作的前提和条件。为此,我市从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着手,建立实施三项制度,加大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力度。一是建立实施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制度。2008年以来,我市认真实施规范性文件制订计划制度,每年年初在充分调研、部门申报、法制审核的基础上,由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发文公布年度规范性文件制订计划,明确起草责任单位和工作进度要求,由市政府法制办监督执行,不仅有效避免了临时动议、仓促出台进而影响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现象,而且实现了由部门主导起草工作向政府法制机构统一负责立项、征求意见、协调争议、合法性审查的转变,形成了统一、协调、规范、有序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制,较好地克服了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中部门利益倾向。二是实行规范性文件草案“公开征询意见”制度。坚持民主立法原则,规定凡制定出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或部门职责确定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