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安全“出游”,保障生命安全课题:关注安全“出游”、保障生命安全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了解更多的游泳安全知识,以及自救、互救常识。教学内容:游泳无疑是大家所喜欢的一项运动,原因在于,游泳不但能消暑解热洁净肌肤,还能增强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柔韧性,使心机力量增强,加大血管的弹性;增强呼吸肌的力量使肺活量增加而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我们大部分学校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没有一个易于管理的标准游泳池,这和同学们喜欢游泳又形成了矛盾,所以我们有很多同学尤其是家在农村的同学,有很多天然的水域。要外出游泳,就要做好安全措施,具体是:一是全面掌握水域情况,选好滩。二是了解河滩水的深浅,便于安排量力而行;三是探清滩底是否是水草,垃圾和淤泥,旋涡,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掌握及了解一些简单的游泳安全常识,使同学们认识到要准备外出游泳时应该如何防范。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在炎热的夏天,游泳是广大学生们最喜爱、最热门的活动之一。游泳的场所很多,除了室内室外游泳池,还有迷人且具挑战性的海滨、长江、湖泊、河流、小溪等自然水域,但是欢乐享受之余,也请特别注意,平静的水面,美丽的涟漪,其中也隐藏着致命的危机,一时的疏忽和大意,就可能导致灭顶之灾。据06年教育部统计,我国溺水死亡的学生人数已居学生各类意外死亡人数的首位。如果我们平时多学习一点安全知识,多掌握一些救助能力,如果我们事前多作一份思量,多做一点准备,就可以让游泳带给我们无限的欢笑和快乐,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遗憾和不幸。一、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及下水前自我判断,是给我们安全的根本保障。防止溺水方法专家的几条建议要牢记,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专家建议: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2、慎重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于游泳初学者或泳技不高者,在缺少安全设施和办法的情况下,不要到自然水域去游泳。对游泳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事先要了解清楚,不可在设有“禁止游泳”、“水下危险”等禁止、危险提示标志区域内游泳,受到污染和血吸虫等病流行地区的水域也不宜游泳。3、在太饿、太饱或太疲劳的情况下,不要下水游泳。做到饭后一小时才能下水,以免抽筋,更不要在酒后游泳。4、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更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5、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要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6、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发冷、乏力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7、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8、对有心脏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红眼睛,高血压,化脓性皮肤病,疥疮,中耳炎,晕病,女生例假期,发高烧等疾患劝其暂不游泳,待恢复健康经医生复查允许后再游泳。二、游泳时有哪些要点要注意?1、游泳时耳朵会入水及游泳时耳朵进水应如何处理?(1)耳朵内存在着空气,如果游泳时耳朵完全浸在水里,水是不容易进入耳朵里的。但是,假若耳朵是一部分埋在水里,而一部分却露出水面上,就有如把瓶子打斜放进水里一样,耳朵的空气就会被挤了出来,水便会进入耳朵了。(2)游泳时耳朵进水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但千万不要用手去挖耳朵,以免挖破耳道而引起感染。正确的做法有二:一是把头倾向进水耳朵的一方,然后用同一侧的脚作单脚支撑,单足跳几次后,水便会被排出来了。二是用枝棉把耳内的水分慢慢地吸收,但要十分小心,以免弄破耳膜。若以上方法均未能把水分排出,那就可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