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引入人性化管理的思考1.攀钢汽运分公司基本情况概述攀钢汽运分公司成立于1982年10月,是一个大型的具有综合运输能力的专业化运输公司,下设客运中心(下设三个客运车队)、工贸中心、六个货运车队、一个大修厂,主要担负攀钢生产、基建、职工通勤等运输任务。现有职工2179人,拥有车辆800余辆,机电设备200余台,固定资产1.63亿元。2.攀钢汽运分公司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2.1作为一个大型专业汽车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以下数据可以说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在我公司安全管理中所占地位。根据我公司20xx年《安全事故和职业病调查报告》,我公司自1983年至20xx年发生伤亡事故的工种分布如下:表1工伤事故工种分布表工种驾驶员修理/配修技术员/管理员管理干部其他(乘务、清扫、夜执等)合计人次108327157169比例63.9%18.9%4.1%8.9%4.1%100%事故次数107306147164比例65.2%18.3%3.7%8.5%4.3%100%根据表1,作伤亡事故工种分布图,见图1。图1伤亡事故工种分布图(略)根据图1所示,我公司伤亡事故主要发生在驾驶员岗位,所占比例达到65%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频度直接影响了事故发生趋势。2.2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几大难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包括事故预防管理和事故处理两大方面,事故预防管理对整个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而且对管理效果影响最大,因而我们把事故预防放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头等重要位置。目前我们的事故预防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难点。2.2.1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就攀钢汽运分公司整个历史时期来说,安全管理技术水平与现有车辆设备配置、人员配置、社会环境等不配套,安全管理技术始终滞后于车辆设备的更新、人员的更替、社会的发展等等。2.2.1.1在上世纪80年代,我公司所用车型除少部分柴油燃料车外,大部分是汽油燃料车,车型属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技术水平,这些车辆一直使用到现在还有部分在运行。新型车辆的大规模使用是在2000年以后,而且绝大部分是柴油燃料车型,这时需要我们转变大规模汽油燃料车辆的管理模式到汽油、柴油燃料车辆混合管理模式,但我们整个设备管理在原有管理制度上没有发生系统性的变化,只是针对新设备制定相应管理规定,导致管理规定数量大但不成系统。2.2.1.2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公司驾驶员队伍的组成属于文化程度低、人员偏老化的阶段,所有管理制度也在那个时期形成系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公司驾驶员队伍属于受过专业培训、年龄中年化,在这个阶段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没有发生多大变化。2.2.1.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社会道路交通发展非常快,包括基础设施的发展、社会运力的发展、交通法制的发展等,这些方面的变化速度也大大超出了我们管理模式、手段的变化速度。2.2.2控制能力提高需要的投入不足与成本过高的问题。要防止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就必须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有效管理,其包括对员工的教育、对车辆运行过程的监控、对设备和人员的安全评价等方面,目前我们遇到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监控手段、设备和人员素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要使用高级的、功能全面的监控设备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要使安全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能力、使用先进设备的能力、安全评价的能力也必须投入资金和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目前的情况是监控设备和人员的培训这两方面的投入有限。2.2.3人员素质达不到安全管理需求的问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与我们预期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绝大部分驾驶员在工作前只接受过技工学校教育,不否认整个员工队伍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但他们在安全文化素养、新的安全知识接受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缺失。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构成也与需求有差距,绝大部分安全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安全评价的培训,在所开展的岗位、车间安全评价中,在对驾驶员进行动态测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对安全文化的认知程度有限,安全素养不全面,对影响安全的、有可能成为伤害因素的方方面面认识不高,只注重事故的处理而忽略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性,这给我们事故预防管理带来很大难度。2.2.4管理失控的问题。笔者曾在内部论坛上提出过“马栏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