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转型与居民点规划摘要。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析研究农村社会转型随国家政策的分阶段特色,研究各阶段对农村居民点规划特征,才能更好的发挥农村社会转型的中资源和优势,促进农村社会转型进程。关键词:农村;社会转型;居民点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并指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农村社会转型的特殊性质和主要问题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正是我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过程,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固有的二元经济格局尚未完全被打破,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依然面临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焦点问题依然是土地问题,而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总体历史过程和基本的逻辑关系是对土地问题的解决。其次,农村的工业化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基本前提,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乡镇企业的兴起。最后,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价值观念的更新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观念前提。二、农村社会转型各个阶段的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发展过程2.11978年至1984年是农村改革的启动与突破阶段。这一阶段党的农村政策的取向是让农民获得自主和实惠。中央农村政策的制定均围绕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这一主要精神展开,衍生出该时期农村政策的基本目标,即变革现有农村经济体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这一时期的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民住房建设迅猛发展,形成农房建设时期,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广大农民的住房条第1页共3页件得到较大改善。2.21985年至1992年是农村改革的探索与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党的农村政策的取向是发展乡镇企业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农村政策围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一主线,引导传统农业向市场化转变,清除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商品化、市场化找到了新出路。这一时期农村居民点规划的主要特点是。对村镇的各项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农民住宅、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其次,在注重农房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加强村镇规划,引导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2.31992年至2002年是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攻坚阶段。这一阶段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1992年-1996年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功能不断充实,吸纳了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农业机械化作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加,带动农村住房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第二个是1997年-2002年以城市为主导的农村建设跟进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经济尤其是大城市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农村建设进入跟进发展时期,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并且受市场要素冲击,农村土地流失与失控现象加剧,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42002年底至2009年时农村经济社会综合改革与创建新机制的阶段。中央农村政策取向是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时期的农村居民点规划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部分地区出现城乡融合的发展态势,小城镇功能开始由简单的乡村中心向复合型的农村区域型中心转变。2.52010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不断开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第2页共3页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将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化、制度化,持续性更好、规范度更高。三、当前农村居民点规划的任务党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