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少华汇报材料大草原激情的歌者--记XX省日报首席记者、第七届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少华在XX省大草原,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新闻人又是新闻人物。作为一名新闻人,他用手中的笔纵情讴歌民族团结,弘扬草原文化,使悠扬的马头琴声飞过长江大河,飘荡在阿里山间;作为新闻人物,他两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用心灵讴歌大草原,用真情写意草原儿女的情怀。他和很多草原牧民和边防官兵是好朋友,他是XX省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现场解说词的总撰稿,他即兴赋的一首诗现已成为流行民谣,他写母爱的纪实散文《丁香花开的时候》曾让"党的好干部牛玉儒"感动落泪,他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过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当然,他的新闻稿更是获奖无数,魅力四射。他叫刘少华。他不是蒙古族,却十分了解XX省的每一片土地和风土人情;他不是蒙古族,却创作了许多深受蒙古族同胞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他32年坚韧不拔的新闻长征中,在他挚爱的XX省大草原上,凭借一股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获得了草原人民的真爱,书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草原之歌。草原人民称赞他是"大草原激情的歌者",他把自己定位为草原的儿子。"你的报纸通讯和报告稿我都看了,写得很感人。你为宣传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做了许多工作,做出了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团成员时曾经这样评价刘少华。"《XX省日报》的通讯很感人,充满激情,催人泪下。"在刊登着刘少华执笔撰写的长篇通讯《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的《XX省日报》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写下了这样的批示。"刘少华同志忠于党的新闻事业,32年如一日,不改初衷,守土有责,朝气蓬勃地战斗在新闻宣传的前沿,跑遍了自治区的农村、牧区、林海、边防、厂矿。用强势的规模,力抓典型报道、系列报道和深度第1页共10页报道,创造性地完成了一项项重大战役性报道任务,获得了不凡的业绩,成为XX省自治区新闻战线富有影响力的品牌记者。"在参评第七届长江韬奋奖的推荐书中,XX省日报社如此评价。对于刘少华来说,掌声和赞誉已不陌生。在喝彩和光环中,刘少华心态依然那般平和坦诚,他说。"草原的路有多长,妈妈对儿女的恩情和祝福就有多长。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其实,永远没有走出草原这顶母爱的毡房……我要不忘本,不忘恩,不忘人民,要用如火的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草原母亲、为和谐XX省而纵情歌唱。"被新闻感动,被感动的新闻"长江新闻奖是辉煌的,获得长江新闻奖是荣耀的。但辉煌的不是我,是XX省大草原。荣耀的也不是我,是我笔下报道的人物,是戴成钧,是牛玉儒,是草原人民。是他们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激情。"2001年8月29日凌晨,一个34岁带领着乡亲们治山治水脱贫致富的年轻镇长在倾注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心血后轰然倒下,他就是XX市XX县区汐子镇副镇长戴成钧。奉命采访他先进事迹的刘少华带着厚厚的材料,来到戴成钧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戴成钧的办公室里留下了他生前画就的一幅图,图上画着一架天平,天平的支架上写着"基层干部",两头分别是"群众"和"国家"(党和政府)。刘少华把这幅图认认真真地描摹下来。戴成钧的工作日记中写着这样一句话:"把平凡事干好就不简单,把简单事干好就不平凡"。这句话对刘少华触动特别大。在戴成钧最后睡过的床上,刘少华静坐良久陷入沉思;在戴成钧的骨灰盒前,刘少华为本来不抽烟的戴成钧敬上了一支香烟;邻居大妈告诉刘少华,冬天每次下雪,邻居门前的雪都是戴成钧扫干净;隔壁大嫂向刘少华回忆,每到冬天生炉子,街坊的烟囱都是戴成钧给倒炉烟。最让刘少华铭心刻骨的是护林的杨大爷讲述的他和戴成钧的两次"亲密接触"。采访者的采访始终在被采访者的抽泣和哽咽中进行,采访者的记录始终在泪眼朦胧中书写。采访结束时,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携手肃立在回响大地儿子心声的平顶山上。第2页共10页杨大爷和戴成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山上。当杨大爷发现树丛后有一人影追过去时,惊疑地发现戴成钧正脱下褪色的球鞋用一根酸枣刺挑破脚下的水泡。见到杨大爷,戴成钧恳切地说;"大爷,我托您件事,一定要护好山,护好林子,等山绿了,果熟了,我给您披红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