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木塔寺可行行报告梵天寺木塔作品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怕别人知道他的无能,表现出他的难堪和良苦用心,还从侧面描写出了他的要面子。【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弥束】牵制,约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胠箧】箱子。胠箧,音qūqiè。词解(1)据:统治,割据(2)于:在(3)方:才(4)级:层(5)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6)患:嫌,担心(7)其:这个(8)匠:工匠(9)师:师傅(10)云:说(11)布:铺排(12)故:所以(13)如此:这样(14)乃:当“于是,便”讲(15)初:从前,当初(16)密:秘密(17)使:派(18)之:的(19)第1页共4页贻:赠给(20)以:用(21)之:的(22)此:这,指塔动之因(23)耳:无实意(24)但:只(25)讫:终了,完毕(26)实:使""结实,使动用法(27)钉:用钉子钉(28)之:木板(29)如:遵照(30)塔:塔身(31)遂:于是,就(32)盖:因为(33)弥:紧密(34)履:走,踩踏(35)相:相互作品译文钱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心这座塔晃动。工匠师傅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主题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一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赂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作品分层本文共分三层,如下:第一层: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讲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第2页共4页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第二层: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讲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第三层: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讲了。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也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作者简介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梵天寺木塔沈括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