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脱贫路上领路人大家好,我是双辽广播电视台记者王远望。作为一名记者经常会深入基层采访不同的人或事,宣传报道方式也各不相同。今天我要用三组数据为大家讲述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支出色团队。在服先镇五一村,有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他们把老百姓最朴实的脱贫愿望变成了现实,他们就是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百姓心中的本村人,扶贫路上好帮手。要想改变农民的生活面貌,首先就要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驻村工作后,省司法厅便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自身的职能优势,用法律扶贫拉开五一村了精准扶贫的大幕。60多岁的范明臣夫妻二人都患有慢性病,一直以来精神萎靡不振,天天祷告,家里的农田撂荒了,家禽也顾不上喂,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整个人就像中了邪。2015年,服先镇五一村以精准扶贫为契机通过村民主评议,将范明臣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由省司法厅工作人员对口帮扶,积极宣传扶贫政策、法律法规,帮助他从思想上彻底扭转。当省司法厅工作人员了解到范明臣爱好文艺后,还给他送来了二胡,音响等设备,把他家的院子修建成了法治文化大2院,从丰富范明臣的业余生活入手,让他的精神提振了起来。听着省司法厅讲解的法律法规,看着村屯环境的改变,享受着国家的各种扶贫政策,范明臣幡然醒悟“信什么都不如信咱们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真心为咱们百姓谋福利”。如今,范明臣又有了精、气、神,茶余饭后还组织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到法治文化大院扭扭秧歌、唱唱歌,传播着精神的正能量。在法律扶贫方面省司法厅还组织律师到农村赶大集,摆义务法律咨询“摊儿”,对农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以此推动精准扶贫。包扶五一村两年多来,省司法厅坚持治贫先治愚的理念,共组织14位法律专家深入五一村,接待村民300多人(次),利用集市现场解答村民提出的法律问题200余件,发放法律读本和普法宣传资料2000多册;利用全国扶贫日组织开展“汇聚扶贫力量,成就五一梦想”主题实践扶贫宣传活动,引导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为给村民提供安全保障,省司法厅先后在小五一、镇边堡、小场子等自然屯安装了88个监控摄像头。援建成立了人民调解工作站和法律援助工作站,为五一村农户纠纷调解和法律咨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向五一村村委会和五一村小学捐赠了科普和学生课外读物等各类书籍近1000册。如今的五一村已被评为“全国民族法治示范村”。以前的五一村百姓家家户户都是土墙,村里一盏路灯都3没有,如果赶上下雨天四轮车都出不去,一旦有人生病,只能硬挺着,半个世纪以来,小村几乎没有变过样!本地人不爱出去,外地人不爱进来,人们一提起五一村就会皱起眉头,可以说这是五一村以前的真实写照。自从省司法厅驻村工作以后,五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五一村平整的水泥路面通到家大门口,道路两侧,是整齐划一的白色围墙,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一样,黑色铁大门上涂着红色的大字“幸福人家”。小村干净漂亮了,俨然是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样。“只有基础设施改善,才能为脱贫发展添后劲”,省司法厅选择了村民迫切需要改变的点为突破口,积极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为精准扶贫铺好了路。其中,新修户户通水泥路18.546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硬化全覆盖。新建围墙12500米,新安装路灯620盏,修建排水沟5000延长米,完成村屯种植绿化景观树5150棵,栽花3万株;新打灌溉水井55眼;改造危房65户;完成了村低压电网改造工程。建设法治文化广场一座,法治文化大院两座;为村部购置办公用品23台(套),新建卫生所240平方米。这一组组数据正是省司法厅精准帮扶的见证。找准症结、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省司法厅在做好法律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基础上,还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力度。为村小购置了10台办公电脑,110套办公桌4椅和学生桌椅,帮助铺设操场广场砖,修建篮球场、改造冬季取暖设施,安装水源热泵和配套取暖,给予3名考上大学的贫困户子女每年2000元资助。不断以产业扶贫托起群众的小康梦,投入2310万元,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创建科技生产示范村,成功改造了363公顷中低产田。建立光伏发电站,每年为五一村153户建档立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