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7页迅速提高沟通效果——隐喻性沟通一,引言,潜意识有没有逻辑?放佛有无序混乱非理性没有逻辑的说法?潜意识逻辑有哪些?跟意识的有什么不同?现在该是检验理性效用的时候了。从16世纪开始,西方哲学家与科学家教导人们:唯有理性才能使人类从愚昧野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人的精神、美德和才智都是教育的产物。世界条理清晰,受各种规则的支配,人只要破译大自然的密码,便可作它的主人,当然,大自然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秘密,我们要用科学的手术刀去解剖它。把自然万物分成不同的门、目、纲、属、种,再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支配其运动的规则。在科学家的眼中,自然不过是一具供解剖或利用的僵尸,人则是一台受过教育的机器。科学家在重新塑造自然,并按照他们的意愿培养一种新的感知方式:即逻辑的或理性的感知。“逻辑感知”最明显的特点是分别性,它认为事物的本质就在于它与其它事物的区别。与逻辑的感知相反,“存在的”感知。存在的的感知强调事物的相容性,它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禅是一种高度和谐优美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掌握“不二”。所谓“不二”即不人为地加以区别。禅者反对事物本质与表象的区分,即“现象即存在”他强调整体性,离开整体的本质乃是虚无。每一个完整的存在都值得尊敬,它有完满性与自为性,所以,禅者欣赏一朵花就象欣赏一个宇宙,领悟一朵花的秘密也就领悟了生命的全部秘密。二,催眠逻辑与非治疗性双重束缚的提出“催眠逻辑”一词由奥恩(1959)最先提出,其基本意思是,已被催眠的人可以同时相信在不相容的观点或知觉,而并不知道它们是互不相容的。催眠逻辑现象有“双重”幻觉和“透明幻觉”等表现,与意识心理所喜好的理性(抽象形式的),线性(有顺序的),具体(有内容的)及因果逻辑相比,更具联想性,更具比喻性,更加具体化(意象取向的)。特别是催眠逻辑允许获得“既是|又是”关系,这种催眠逻辑比理性(有比例的,划分清楚地)逻辑具有更少的限制,因此它更适合探索更宽泛的可能性(比如心理治疗)。这种“既是|又是”(不同于“不是|就是”的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构成潜意识逻辑,可以使看似矛盾的关系同时具有价值。更有价值的是“既是|又是”逻辑是治疗性的双重束缚和非治疗性的双重束缚都追求的内容。非治疗性的双重束缚是由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贝特森提出了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双重束缚理论(DoubleBindTheory)。他举例说,如果一位母亲嘴上对自己的宝宝说“我爱你”,同时却扭过头去不理孩子,这时孩子就受到了“双重束缚”(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所适从”有些类似)。小孩子在身心上都严重依赖于母亲,面临这种情景,他(她)第2页共1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7页无法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心理上的矛盾感受。一个人长期受到双重束缚,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这就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临床问题都可以被看做是非治疗性的双重束缚。来访者呈现一个循环,包括着看似矛盾关系的两方面:“我要改变\我不要改变”“我要离开这里\我要留下来咨询”“我要一个人呆着\我要他人在一起”“我要自己和咨询师谈\我要老公陪我和咨询师谈”“我想说\算了我不说”等等,以意识心理的观点来看,必须要选择其中一方,即,意识心理会认同一方而反对另一方,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因为双方同样重要,尽管一再努力去看低另一方。而作为治疗性的双重束缚摒弃掉“不是|就是”两分法的结构偏差,允许来访者感受所有潜在的立场,在治疗进程中来访者会出现一种摆动:存在于“自体客体移情”维度上和“反复移情”维度上的摆动。在自体客体维度上,病人渴望着治疗师为他提供其过去没有得到的自体客体经验,然而,在反复维度上,病人又害怕重复经历童年创伤。这两个维度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都可为解释病人无意识的建构原则提供良机,进而促其所有潜在立场的统一,由此真正打开创造性,治疗性的立场。三.禅宗“中间地带”与治疗性双重束缚的同一性“存在禅”的感知强调事物的相容性,它注重事物之间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