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镇大坪村扶贫工作汇报全安镇大坪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大坪村位于全安镇西北部部最边远的一个贫困村,地处x340线公路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7公里,平均海拔550米,为多山地区,耕作地主要以山坑田为主,十分分散,距离远,耕作不便,大部分是深坑冷水沙泥田土,存在瘦、酸、浅、旱土壤障碍因素,年平均气温20.6℃,无霜期250天以上,年降雨量1621㎜,雨量充沛,一般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要,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二)社会条件大坪村是老区贫困村,有庄车水、大禾坪、苏屋、大塘丘、何屋、饶屋、应头、大坪墟、老屋、高福10个村小组,17个自然村,村址设在饶屋x340线旁。全村300户1306人。有劳动力672人,其中男劳动力470人,女劳动力102人。现在村劳动力308人,外出劳力364人。现村有低保户13户32人,其中特困户5户。五保户7户,目前全村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69户、占总户数23%,贫困人口276人、占总人口21%,其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13户、32人。全村69户贫困户已全部录入了XX省扶贫管理信息系统。(三)经济条件全村耕地面积868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林地面积27078亩。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为主。水稻种植面积550亩,总产33吨;生猪存栏20头。村民个人办有碾米厂二家,个体运输户二户。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500元,2009年村财政收入为1500元。(四)文教卫生条件村里只有教师四人,学校设一、二年级、学前班共有学生13人,其中。学前班5人。小学并校后,学龄儿童都要到距村27公里的镇中心小学上学,第1页共4页到中心小学上学的小学生38人,镇中学学习的初中生28人,高中(中专)15人,大专以上12人。有村级卫生所一个。无开通有线电视信号,采用卫星接收,可看14-15个频道。(五)公共基础设施条件17个自然村已基本通电,但线路残旧,庄车水、大禾坪二个自然村因线路远造成电压低不能使用电器设备。9个自然村已通固定电话,庄车水因2008年冰灾损毁后未通固定电话。大坪村通村公路长达5公里,行政村路面已水泥硬化,到自然村泥路有12公里,其中最远的5公里,外出要步行5公里到x340县道方有车乘;庄车水到x340县道虽然通机耕路,但2公里道路未硬化,路况很差,村民一般都要走山路,肩挑步行1小时的路程到x340县道再外出。有一个移动基站,手机信号覆盖不全面,三个自然村有的地方没信号;联通无信号,无独立的村集体活动场所。(六)村级组织现状全村有正式党员41人,其中女党员7人,预备党员2人,党员平均年龄55岁,村党支部委员3人,平均年龄45岁,村党支部书记:陈伦煊,现年47岁,高中文化。村委委员3人,平均年龄42岁。二、贫困的主要原因:(一)贫困的原因及现状通过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走村入户调研等形式,讨论分析大坪村的贫困原因,并把这些原因按因果关系进行归纳整理。(1)人均纯收入低。主要是基础设施差,非种植业少(外出务工收入低、人员少,养殖业规模小,无副业),缺乏资金,劳动力素质低,社会服务落后。(2)粮食产量低。主要原因是耕地少分散且远离村落,耕地条件差,多数为山垄梯田,灌溉条件差,还有自然灾害,包括病虫害、野猪损毁、暴雨、干旱等。(3)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支柱产业,农户经济收入单一,主要靠山林竹木收入以及外出务工为主。农民传统生产的意识没有得到改变,科学种养的水平不高,信息、技术缺乏,群众第2页共4页接受培训机会少,缺乏信息服务,商品经济和市场观念淡薄。部分农户生育观念陈旧,缺乏优生优育、少生快富的思想意识,致使贫困人口不断增加。由于上述的原因,自然条件差,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发展意识淡薄,在生产上,还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贫困群体有扩大的趋势,有五保户7户,低保户13户32人,其中特困户6户。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里没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环境等的建设和发展。三、帮扶建议: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坪村当前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