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印刷器材厂苯中毒调查摘要:对上海某印刷橡胶业发生苯中毒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该厂在生产印刷橡胶布中使用纯苯作为橡胶溶剂,车间空气苯平均浓度高达207.54mg/m3。在5年中对33名接触纯苯者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发现苯中毒5人,患病率高达15.2%,达到1981年全国苯中毒普查的接触纯苯者中毒率0.94%的16.1倍之多。提示:应加强印刷橡胶行业的防护和工艺改革工作。关键词:印刷橡胶业;苯中毒;调查上海某印刷器材厂,于1960年建厂,生产印刷橡胶布,1960~1994年使用纯苯作为橡胶溶剂,每月使用纯苯约15吨。1989~1994年,接触纯苯33人,苯中毒患病率15.2%,苯中毒观察对象为33.3%。现将该厂苯中毒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上海某印刷器材厂从事苯作业、专业工龄半年以上的工人共33人,男性13人,女性20人,男∶女=1∶165。以上海市职业性苯作业体检表为调查依据,按其作业工种、专业工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作业环境浓度等项,结合资料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苯中毒均按国家标准(GB3230—82)苯中毒诊断标准集体会诊确诊,1例重度苯中毒、2例中度苯中毒、2例轻度苯中毒为重点调查对象。1.2车间空气苯浓度测定方法苯作业场所在作业2小时后测定。测定方法按国家卫生部监发(91)第1号卫生防疫工作规范规定,采用注射器采样100ml,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2结果与分析2.1车间测定点及浓度经现场调查,该厂掏浆、刮浆车间为不定期测定点,每个测定点每次测定2个样品,1988~1994年间共测定样品54个,车间空气苯的浓度范围为1.9~1400mg/m3,其平均浓度为(207.54±240.62)mg/m3,样品最高浓度为掏浆车间,进出料时空气苯浓度为340~1400mg/m3。工人每天进出料时接触高浓度苯2~3小时,进出料后进入休息室休息,车间休息室浓度为7.5~8.1mg/m3,工人每天上班时间4~6小时。2.2防护措施情况车间虽有抽风装置,但效果欠佳。工作场所与休息室分开,工人个人防护有防毒面罩及防苯手套,因使用不便,工人不愿意使用。1988年以来每年进行一次职业性苯中毒体检。2.3患病率6年中在接触苯的33名工人中,共查出苯中毒5例,占15.2%,苯中毒观察对象11例,占33.3%,各车间患病情况见表1。表1各车间苯中毒观察对象、苯中毒患病情况车间接触人数观察对象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例数%例数%例数%例数%掏浆12547.1216.7*18.3*18.3*刮浆21628.614.8**两车间苯中毒患病率比较P<0.05(χ2=4.85)2.4性别与年龄分布11例苯中毒观察对象中男性2例(15.4%),女性9例(81.8%);年龄为19~58岁,平均38岁。5例苯中毒中男性3例,占男性中患病率22%,女性2例,占女性患病率10%;年龄为37~63岁,平均47岁。2.5作业工龄分析苯中毒观察对象作业工龄为1~27年,平均作业工龄8.5年。5例苯中毒者作业工龄为2.5~15年,平均作业工龄7年。2.6症状分析11例观察对象及5例苯中毒者均有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两组病人中牙龈出血6例,占37.5%,皮下瘀斑或出血点5例,占31.2%,月经延长4例,占30.1%。2.7实验室检查分析11例观察对象中白细胞(4.0~4.5)×109/L3例,占27.2%,(3.5~4.0)×109/L9例,占81.8%。5例苯中毒者全血细胞减少1例,白细胞(2.5~3.5)×109/L4例。3讨论该厂5例苯中毒接触苯浓度最低平均浓度为7.7mg/m3,但在进出料时平均接触苯浓度为738mg/m3。该厂测定样品54个,超标44个,超标率为81.5%,合格率仅为18.5%。该厂苯中毒率为15.2%,高于全国苯中毒普查结果的16.1倍。可见该厂的苯中毒存在明显剂量-反应关系。在全国普查中,苯中毒观察对象检出率以皮鞋(皮革)业最高达82.4‰。该厂的苯中毒、苯中毒观察对象达484.9‰,较皮鞋业高5.9倍。印刷橡胶行业在全国苯作业中所占比例较少,易被忽视,此次调查显示惊人的苯中毒患病率,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上述情况提示,不能仅以某一个行业作为职业中毒防治重点,而应以含苯浓度高低作为苯中毒的防治重点。该厂5例苯中毒中有1例重度苯中毒死亡,已引起该厂的重视。从1995年起,改革工艺流程,将橡胶溶剂改为不含苯的甲苯,并重视接毒人员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工作,新工人或转岗工人必须在上岗前体检及培训。该厂近几年未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情况,表明工艺改革仍是预防职业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