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教室》经典观后感集《沉默的教室》是一部由拉斯·克劳梅执导,耶迪斯·特里贝尔/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弗洛里安·卢卡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沉默的教室》观后感(一):关于二战和战后反思又是一部反思战后东西德战后体制的作品,近些年德国人拍类似题材拍得太多,剖析的可以说透彻得不能再透彻。其中,最负盛名的应该要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了,而此片则将聚光灯投射到了一群即将高中毕业(Abitur)的学生身上,至于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有点老生常谈,无尽的背景调查和挑拨离间,仍是东德(或者说社会主义政府)一贯的伎俩。这几年在工作中接触了一些德国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独立而冷漠。德国人有着非常强的自我意识,这也造成了其现政府世界第一的民主性,就连修个桥建个剧场都要层层投票表决,工期可以从下个月拖到三年后。但同时,德国人不让人觉得亲近,这种感觉甚至让人觉得很冷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精致利己主义”。有了这些认知,再来看看那些发生在德国人身上的历史事件,也就很好理解了。一战后,君主立宪制被彻底推翻,从此以后的德国一直都是非常民主的。二战的发起,没有任何德国人认为是受到希特勒蛊惑,恰恰相反,希特勒代表了绝大多数德国人的意志,是德国民主的最好体现,在凡尔赛条约的压迫下,德国就需要像希特勒这样的“民族英雄”来带领德国人重新夺回荣光。二战后的东西德分裂更是民主,就像电影中所描述的,德国人民的思想是分裂的,一部分支持社会主义,一部分支持资本主义,那么好啊,就分两个国家嘛。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大,所以宣传的就是东德内部向往自由的人们受到的压迫,可是,你们真的以为西德民众中就没有一大堆中产阶级羡慕社会主义的团结一致吗?就是因为德国人太独立太冷漠太不妥协,所以造成了这个国家的强大,也造成了这个国家的迷茫,这大概可以说是日耳曼民族之殇吧。《沉默的教室》观后感(二):东德的独裁令人窒息,西方逃亡寻求希望主题是普遍的老一辈背负着二战的包袱,法西斯主义的记忆,而年轻一代高中生憧憬理想主义,在某种政治体制下,所有的想法变得天真,而表现出我们熟悉不过的手段操纵事态的发展。作为国人应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东德政府认为必须消灭“反革命”活动。这部片子,其实作为中国人是很好体会的,学校官僚一样被那样集中的政治体系所统治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通过共同努力(洗脑),用一些形式主义的校规保持着看上去的团结,学生们恰恰表现出了民主德国“社会主义”政权下暴露出深层的品质。对于剧情中说实话和是说谎话,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因为有些事情是被迫的,但真实的感受一直贯穿着故事中展开,即使那些在年少时说出的谎言,更多是因为害怕。人物画得很好,很多时候情感戏份没有办法不去感到无助,和对生活在那样的体制下的无奈。同学们低估了小小的行为姿态触发的后果,学校校长试图将此行为视为同学们胡说八道,但教育部长怀疑其背后的政治行为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找到煽动者。那些所谓的各种手段实在令人冷笑,如出一辙的场景似乎是同样某种政治体质惯用的伎俩。20世纪50年代东德和西德之间以及战后德国和新纳粹之间的差异被挖掘,独裁阶级的匪夷所思最终让人无法顺从,教育部长的定性也简直是无稽之谈,但身边发生事情的荒唐又和电影中的情节有什么区别。很多处情节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反而更加讽刺了某种体制下对人性的迫害。小库被抓到了警察局,父亲出现,但他向警方撒谎并帮助儿子逃到西方,父一辈隐藏多年的不可告人的经历,其实也表现出对生活的妥协和刻意的回避,但面对这种无奈的体质环境下,人性的觉醒不希望子女再像自己这样的没有灵魂的苟且。学校女主任表示大多数人投票支持时,两个人立即被学校开除。当剩下的学生起身并声称这也是他们的想法时,整个学校的班级都被开除了,这些情节都是很感动的。音乐的配合很好,原声可以拿来听一听,舒缓富有感情,为电影主题的增添情感的意味。《沉默的教室》观后感(三):一次表面观影体验这是一部有点奇怪的电影,很多人认为它工整地叙述了一部西方视角的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