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新农村:农民光荣,热爱农民这本书源于我对农民的感动。是农民给我强烈和积极的印象,让我对农民的同情和热爱停不下来。虽然我刚从分管三农的岗位走出来,就又想用笔耕的方式走进农民的事业。2006年6月,这本书稿准备出版,得到中央组织部党建读物出版社王占生总编的热情支持。当时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相关读物热浪滚滚,于是想在最热的时候冷静自己,更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个神圣的主题,想放一些时间,检验书稿的价值和生命力。越往后拖,新政越多,农村变化越多,需要不断修改,赶上时代节拍。不过,实践中的三农还是相对缓慢的,两年多后,感到书中的论述和观点,如同昨晚和朋友们讨论一样充满着新鲜和独到。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伴随共和国60华诞这个神圣的时刻,将这本书稿奉献给尊敬的读者,奉献给农村基层干部,奉献给农民,奉献给想要了解农民农业农村的人们。当读者翻过这几页,将要阅读本书的时候,我想把促使我写这本书的三个念头写在这里。一是我的农民身份。我先后有学生、农民和干部三个身份。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农民。虽然曾有一个时间有人包括城市里我的个别朋友及其晚辈们,用农民来形容一种低俗,但越是他们用这个词开玩笑的时候,我越发庄重地认识这个词的份量。我不容他们亵渎这个神圣的职业和群体。上世纪70年代我的四年农民身份,一边连着我最初的学生身份,一边连着我现在的干部身份。农民身份让我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中学毕业回乡后,我运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正确施药上肥管理农作物,掌握新技术运用新农具,当生产队会计记工分算账,用基础文化知识反映农民要求,用通俗政策做农民的思想工作。进而发现课堂外的经验更新鲜,知识更丰富,于是除了学习书本,还注重向农民学习,向社会学习。四年农民身份的实践让我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感受到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力量,感受到对知识需求的迫切。以至于后来我又上学、再深造,学习动机纯正,学得如饥似渴,这都与我的农民身份密不可分。第1页共5页农民身份对我做公务员终生受益。公务员或者说干部身份,是人民的勤务员,工作就是服务。广大农民自然是我们需要服务的主要对象。当我们真正认识了农民,对农民有了深厚的感情,就会带着感情去服务,就会针对性地去工作,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就不会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作风,就会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为他们办实事。制定文件,起草讲话稿,给基层打电话,到基层去调研,尽可能想到他们的处境,尽可能用他们的语言去交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作风去工作,用最快的速度去办实事,这样服务效率就高,工作成绩就突出。虽然,自己怎么做是微不足道的,但大家长期坚持,就保持了党的优良作风和群众工作方法,就坚持了党代表群众利益的本质。农民身份让我感受到了光荣。在喜庆建国六十周年,感叹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了与伟大的工人阶级结为天然联盟的中国农民的光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的农民如汪洋大海,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农民的力量,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教育农民,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方式组织农民,才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使中国人民走到重新站起来的时代。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始,进而由农村改革推进到城市改革,给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机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和建设的成果令世界瞩目,其中,农民的作用功不可没。二是我对大地的眷恋。人们常把大地比作母亲,母亲有博大的胸怀,有无私的奉献,有不竭的力量。如果用大地来比喻一种产业,农业最为贴切。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也是奉献的产业。正是这个广大无比的地方承载着生命、承载着自然、承载着事业。大地的胸怀让我开阔视野。纵向上,古老的农业就是人类较早的历史,农业最初的发展就是人们最早的文明史。许多产业正是在农业的发展基础上,经过一次次社会分工,形成了现代产业的格局。横向上,博大的农业拓展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平原、山川、沙漠、草地、河流、树木、牲畜、禽兽,这些以及还有许多等等,让我感受着地大物博。虽然到现在,第2页共5页许多原本是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