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2页清朝前期与末季区域人才的变化一一以引见官员、鼎甲、翰林为例在清朝的不同时期,活跃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舞台上的各省籍、各旗籍的人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开始是出身于辽、吉的旗人驰骋于政治、军事领域;后期则是湘、淮系统的人执军事、政治牛耳;两广人稍露头角;江、浙人始终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佼佼者和政治上的主角之一。显而易见,各个地区的人才状况不同。这里说的地区是以省区划分的,然而在清代的多民族国家中,满族是统治民族,满人主要不以地域来区划,而是以八旗旗籍来区别,同时八旗又分出满、蒙、汉三种,旗人的八旗旗籍就相当于汉人的省籍。讲到区域人才要包括省区的和旗籍的两类人才较为全面,较为符合清代实际。清代区域人才的不同,在今存的清人笔记里可以找到很多纪录。段光清是安徽宿松人,宿松的邻县是太湖县,段氏在《镜湖自撰年谱》中写道:“太邑发人比吾邑原多,然其风气不如吾邑忠厚”①。这是说宿松出的科举人才不如太湖多,但民风比太湖好。这是在两个县之间进行比较。刘体智则在省区之间作对比,他说:“皖省科甲门第,逊于江浙,然于学问渊源,则较为早”②。认为安徽科甲虽不如江浙发达,但学术却不让于人。在文化上,周亮工以福建为例作说明:“闽中才俊辈出,颖异之士颇多,能诊者,十得六七”。“八闽士人,咸能作小楷,而会城人尤工此,两浙、三吴所未有,勿论江以北也”③。这样把江浙以外的人也带上了。刘继庄把江苏和江西作比较而赞赏后者,说“江西风土,与江南通异”;江南“虽美丽,而有富贵闺阁气”,江西“有超然远举之致”④。苏州人总以出状元多而自豪,不时招来非议,如云“苏州出状元,亦犹河间出太监,绍兴出惰民,江西出剃头师,句容出剔脚匠”⑤。将状元和贱民或卑贱职业者相提并论,自然含讥讽之意,然而也显出各地职业和人才的不同。人才和风俗的差异,也带来矛盾。刘体智指出:“南北风气不同,性情亦异,微特满汉不能一家,即畿辅与江浙亦分两派”⑥。他的目的是要说清朝皇帝重满轻汉、亲北疏南,不过这反映出了满汉、南北风情与人才的不同。若对清代各地区人才作全面说明,一篇文章难于做到,故本文只涉及清代前期和末季的官僚人才及科举人才。笔者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看到一些官员履历档,特别是雍正朝和光、宣时期的。“一史馆”的履历档,是皇帝引见、考察、任用官员形成的档案文书。被引见的官员包括四品至七品文官、三品至六品武官,以及少数三品文官及七品以下文武官。在引见过程中,被引见人要自写履历,其主管衙门也要为之写包括履历在内的申请引见报告,是以有履历文书的出现。履历中要书写姓名、年龄、籍贯、出身、经历奖惩,因为皇帝在引见中有时会写出对其人的印象,所以有的履历文书中有朱批。“一史馆”今存履历档五万四千余件,并区分为三大类:宫中履历片、宫中档案履历单、宫中履历引见折。笔者主要利用这些史料进行本专题的研究,试图比较区域人才的异同及其变化并希望能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作些说明。一、省籍、旗籍官员统计表反映的区域人才差异①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道光二十年条。②刘体智:《异辞录》卷1《皖省学问渊源》。③周亮工:《闽小记》卷1《才俊》。④刘继庄:《广阳杂记》卷4。⑤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1《苏州状元》。⑥《异辞录》卷3《清廷亲北疏南》。第2页共12页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2页笔者在履历档案中查阅了二千七百多个雍正朝引见官员的籍贯和旗籍,近三百个光绪十八年(1892年)和四百五十四个宣统元年(1909年)引见官员的籍属资料,现利用它们制作出四份统计表,以期揭示不同时期区域人才的差异。表一、雍正朝各旗籍、省籍引见官员统计暨位次表①籍属旗籍省籍合计20满蒙汉军顺天奉天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官员数8821937341491551629628849181232117833459371295982729百分率3.250.070.077.070.155.465.685.943.5210.551.746.638.54.2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