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个人材料篇一:肖邦材料肖邦又名:FryderykFranciszek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职业:作曲所属地区:波兰出生地:波兰生日:1881年3月1日人物介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Franciszek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特别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本人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络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思念祖国、思念亲人的梦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梦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特别勉强。1837年严辞回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特别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本人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才子一、又一个神童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青年肖邦并不喜爱那架钢琴。肖邦的第一位老师是个惊奇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美但特别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爱上了钢琴,而且弹得特别美妙,因而青年肖邦逐步以“第二个莫扎特”而出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特别欢乐,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如此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特别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献身于音乐。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拟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管肖邦的作品节拍是什么——是圆舞曲依然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方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满的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宽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辞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家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不记得故乡。他尽管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不记得生他养他的祖国。三、巴黎岁月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老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同时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愉快的圈子里去。但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不记得波兰的荣耀和忧伤。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