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读后感篇一:寻乌调查读后感《寻乌调查》读后感【摘要】《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在一九三零年在寻乌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涉及了政治区划、交通、商业、土地几大要素,全面、详尽的进行了调研和记录。《寻乌调查》不仅对当时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也是调查报告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此外,这篇文章中如此精细详尽的数据也让我们为之震撼,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毛泽东主席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也正是这样的态度造就了毛泽东主席这样的伟人。《寻乌调查》共分五章,共计七万余字。分别从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与土地斗争五个方面进行调研。这样的分类方法和研究顺序是十分有逻辑性的。毛泽东主席按照了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致,从事物的发展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深入调查。因此,看似细碎、杂乱的项目也变得清晰、有条理了。毛泽东主席在面对如此庞大、繁杂的寻乌县体系有条不紊、不重不漏的研究思路感到叹服。毛泽东主席选择了寻乌这个地方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第一、红军在此做发动群众的工作。第二、正如文中所说,“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在最前面的引言部分,毛泽东主席列举出了所有参与调查的人的名字以及基本信息。细致到了年龄、职务,甚至还涉及到了曾经任过的职务。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覆盖面的广泛,同时,也保证了这篇调查报告的真实性。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寻乌县的政治区划与交通。作为两个基础性的方面,看似简单,实则是后面所有调查的基础。一切的土地研究等都要建立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之上,而商业活动则是与交通的便利程度密不可分。第三章开始进行商业的调研。毛泽东主席选择以贸易往来的商品作为切入口,主要以介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肉类、米、茶、纸等等。文中提到“倘若走马观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句话也是提醒了我们表面上的研究方法是行不通的。这里,也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对调查的深入、认真的态度。说到寻乌的市场,毛泽东主席对寻乌经济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发达时期到衰落时期,都从历史的分析中找到了答案。后续的,甚至把每一种生意的几个大老板的家庭背景和人品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现在经济学的学生很容易只看到单纯的经济现象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这项调查,也为我们研究方法上做了很好的典范。在这一部分中,文中列举出市场中销售的几乎所有的物品清单,其中具体到了一百三十一种洋货,三十九种水货店物品,还有多种生活用品,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遗漏。不仅每种商品的价格、百姓什么时候需要这样详细的信息都一一介绍,甚至商品的各种品种的质量好坏也是记录在案。例如,文中写到“糖分为白糖、黄糖、冰糖、橘饼”四种糖的优劣比较都有详细的说明。关于土地问题,毛泽东主席首先研究了就有土地的关系。将土地按照公有、私有的方向进行粗略划分后又分别进行细致调研。文中将农村人口成分,各类土地所占百分比都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计算。例如中农占百分之一十八点二五五。可见毛泽东主席在数据统计上是十分细致的。也只有精确细致的调研才能全面的了解到寻乌的真实情况,正如毛泽东主席在文中写到“为的是要研究这个阶级的政治作用,不列出来便没有充实的例证。在文章中,有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大、中、小地主以及富农。因为这些人的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土地资源,也正是贫农想要打到的。正如文中说到的”不但打到半地主性的富农是没有疑义的,而且平富裕自耕农的田,废富裕自耕农的债,分富裕自耕农的谷也是没有疑义的。接着,毛泽东主席又详细研究了寻乌的剥削状况。其中介绍了地租、高利、税捐共计二十三种剥削方式。甚至包括了“要衫裤着去捞”、卖奶子等等多种方式。这篇调查报告丝毫没有掩饰的揭露了寻乌普通贫农所受的压迫。而这,这确实是中国土地上大部分老百姓所过的生活。在最后一章中,介绍了寻乌的土地斗争。谈到了各种要素的分配方式。还涉及到了“非农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