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马克思注意中剩余价值不等同于利润探究马克思注意中剩余价值不等同于利润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等同,探究,利润探究马克思注意中剩余价值不等同于利润本文简介:摘要:19世纪30-40年代,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统治地位,它的基本矛盾逐渐暴露,在1825年开始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从阅读《资本论》入手,着眼于剩余价值和利润,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得出剩余探究马克思注意中剩余价值不等同于利润本文内容:摘要:19世纪30-40年代,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统治地位,它的基本矛盾逐渐暴露,在1825年开始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论文从阅读《资本论》入手,着眼于剩余价值和利润,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得出剩余价值不能等同于利润的结论。关键词:资本论;剩余价值;利润;19世纪30-40年代,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统治地位,它的基本矛盾逐渐暴露,在1825年开始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尤其是《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笔者试着从于剩余价值和利润,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得出剩余价值不能等同于利润的结论。一、《资本论》写作背景19世纪30-40年代,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统治地位,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的基本矛盾逐渐暴露,在1825年开始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1842-1843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857年,马克思不止一次地预言的经济危机确实爆发了,他编写了危机期间每天发生事情的极为详细的日记,1867年9月,历经十年的努力,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1]马克思为了说明剩余价值,使读者能够同意他的观点,在谈到剩余价值之前做了很多铺垫,首先需要一系列的概念做支撑,论证了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同种使用价值不具有交换价值,必须有社会分工。所以社会分工是商品存在的条件,既然有社会分工就一定有劳动,劳动产出商品,商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要进行交换,交换需要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个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接下来马克思又论证了“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从哪里来?这时候开始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有了着名的一个章节“工作日“,延长劳动时间为绝对剩余价值,加大劳动强度则为相对剩余价值,也就是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相关,相对剩余任何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彻底的革命。劳动强度的增加代表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协作这种劳动方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生产方式。这时候马克思开始论证工场手工业和工厂对工人的意义。在第一卷的第7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也就是原始积累和现代殖民理论。二、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所揭示社会生产的基本规律,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建立的必要条件,丰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学说,是对共产主义的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的解读。从《资本论》全篇,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对剩余价值做界定。第一,剩余价值是特殊的“增殖额“,第二,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在这一过程中,“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哪种形态上结晶起来,实质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花费大量的篇幅如在“第三篇““第四篇“和“第五篇“等中详细地论述两种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