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故事篇一: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商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进犯。后来刘邦遵从张良和陈平的奉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特别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特别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内心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特别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受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描述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四周环境,而导致本人陷于孤立困顿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假设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发音:p?fǔch?nzhōu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到达目的的作法。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着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特别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那么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因而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来宾,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立即拥护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挽救巨鹿。获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通过九天激战,最终获得巨鹿之战的成功。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发音:bānm?nn?ngfǔ释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故事: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擅长制造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确实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本人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发音:w?xīnchángdǎn释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化成成语,描述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h?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事实上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外表上对吴王服从,但背地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还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本人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因而他为本人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