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肿瘤病人的护理学习目标1.掌握肿瘤病人围术期的护理和三级预防措施。2.熟悉肿瘤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3.了解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分类和分期。4.熟练掌握肿瘤的护理评估方法,能运用肿瘤护理的知识对肿瘤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概述•概念:肿瘤是机体细胞在不同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产生过度增殖或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后,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增生。它不受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概述•根据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良性与恶性。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位居我国男性死因的第二位,女性死因的第三位。•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死亡约140余万。•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城市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在农村依次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肠癌。【病因及发病机制】•肿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了解。多年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及实验与临床观察,发现环境因素与行为对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据估计约80%以上的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可分为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机体的内在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病因及发病机制】1.外界因素:①化学因素:化学致癌物质的长期接触史,如亚硝胺类与食管癌、胃癌和肝癌有关;烷化剂(有机农药、硫芥等)可致肺癌及造血器官肿瘤;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煤焦油、沥青等)与皮肤癌、肺癌有关;氨基偶氮类化合物染料易诱发膀胱癌、肝癌。【病因及发病机制】②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可致皮肤癌、白血病;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石棉纤维与肺癌有关;滑石粉与胃癌有关。③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如EB病毒与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相关;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另外,真菌、寄生虫亦与癌症的发生有关,如华支睾吸虫与肝癌的发生有关,日本血吸虫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等。【病因及发病机制】2.内在因素:①遗传因素:与癌症的关系虽无直接证据,但有遗传倾向性,如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②内分泌因素:较明确的是雌激素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催乳素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生长激素具有促癌作用。③免疫因素:具有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者易患恶性肿瘤,如艾滋病病人易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者,肿瘤的发生率较高。【病理生理】•细胞学上良性肿瘤近似正常细胞,少有核分裂象。恶性肿瘤则有去分化或不典型增生(间变),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并伴转移。1.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癌三个阶段。从病理形态上看癌前期上皮增生明显,伴有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变仅限于上皮层内,系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癌。浸润癌则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发展、破坏和侵蚀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病理生理】2.肿瘤细胞的分化:依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不同,其恶性程度和预后也不一。恶性肿瘤细胞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或未分化)三类,或称I、II、III级。高分化(I级)细胞接近正常,恶性程度低;未分化(III级)细胞核分裂较多,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中分化(II级)的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分化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病理生理】3.转移: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浸润生长,而且因细胞间黏附力小,易脱落向远处扩散,形成转移。①直接蔓延: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直接侵入毗邻组织,如直肠癌侵及骨盆壁。②淋巴转移:多数情况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也可出现“跳跃式”转移,此外,还可发生皮肤真皮淋巴管转移,有些可形成卫星结节。【病理生理】③血行转移:由血液循环将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带到肺、肝、骨骼及脑部的微血管床,造成转移,如腹内肿瘤可经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④种植性转移: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移,如肝癌种植转移至盆腔。【分类与分期】1.分类:根据肿瘤的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两大类。①良性肿瘤:一般称为“瘤”,如纤维瘤、脂肪瘤。无浸润和转移能力,良性肿瘤通常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速度缓慢,色泽和质地接近相应的正常组织。瘤细胞分化成熟,组织和细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