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意义篇一:西安事变的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时局开展,有着深入的妨碍。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机点。西安事变和平处理以后,共产党联蒋抗日,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构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能够和平处理,是由各方面要素促成的,有张学良、杨虎城的作用,有共产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西安事变和平处理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场面根本完毕,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1936年12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停顿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接着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张、杨由于遭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妨碍,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屡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回绝接受张、杨屡次提出的“停顿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12月初,蒋介石再度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张、杨出于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决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于12日清晨在华清池拘留了蒋介石,囚禁了十几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随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顿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这确实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企图取蒋而代之,进一步扩大内战。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情势,确定了和平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调停。周恩来等向各方面耐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同蒋介石进展会谈,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顿内战,联红抗日”的条件。25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处理的通过: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峻危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接着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歼”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斥,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鄙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严重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妨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屡次劝谏蒋介石停顿内战,一致对外,都均被回绝。蒋蒋介石不仅回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榨张、杨使其接着进攻红军,蒋介石盲目的内战更加坚决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恳求“停顿内战,一致抗日”,遭蒋回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拘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严重军政举措。这确实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处理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会谈。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会谈12月23日,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同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举行会谈。周恩来提出和平处理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双方停战,中央军撤至边关以东;改组南京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