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8页“孩奴”现象传媒炒作的负效应和实证辨正徐安琪摘要:本文认为传媒对“孩奴”热词的炒作,具有加剧年轻人经济焦虑和生育恐惧、推助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以及忽略和屏蔽了生育价值和父母责任等负面后果,并对传媒所渲染的“孩奴”现象和被夸大的孩子经济成本加以实证拨正。作者强调,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虽走高,但不同家庭的个体差异较大,而经济成本的投入与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无显著的正相关,父母们可通过成本结构的优化,即减少那些可多可少的经济成本、增加时间成本、感情成本的投入,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同时,孩子对父母心理满足和成长促进的积极效用也不容忽视。传播媒介应更多地承担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社会也应为缓解市民的家庭压力提供政策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关键词:孩奴传媒炒作负面后果经济成本孩子效用研究拨正近一年来,“孩奴”成为媒体炒作的热门概念。按照网上流行的定义,“孩奴”是一个新名词,即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以至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原以为“孩奴”热词的流行,只是年轻人对生养孩子压力过大的一种诙谐自嘲,是“房奴”、“车奴”、“卡奴”等戏谑式炒作的翻版而已。岂不料,笔者6年前的一项孩子成本的研究结果成了一些传媒渲染“孩奴”现象的主要依据。日前,在一档“我该不该为月薪3000元的老公生孩子”的电视直播节目中,主持人在采访我时,开门见山地说“您的关于‘49万’孩子成本的研究结果,让年轻人都不想生孩子,您的研究是怎么做的?”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曲解为吓退当下青年人生育意愿的主要原由,确实令笔者始料不及、叫苦不迭。加上目睹传媒在轮番炒作“孩奴”热词过程中的种种不实之辞和偏颇导向,不得不放下正在结题的国家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来作些必要的评论和回应。一、“孩奴”现象的炒作偏离了真实世界并产生始料不及的负面后果工薪阶层对“孩奴”的诙谐自嘲或许只是一些人对房价①和教育费过高产生焦虑的宣泄,但经传媒以“房奴+孩奴=一生为奴?孩子成80后负担”、“‘孩奴’恐惧症空袭年轻夫妇”、“卡奴+房奴+孩奴,80后白领众‘奴’加身三十难立”等为题的集中报道和轮番炒作,加上“八成家长不堪扶养孩子的经济压力”、“85.1%的女人因担心费用太高养不起而不愿意生孩子”、“50%-57%的新晋妈妈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之类的网上调查结果的广泛传播,“孩奴”现象似愈益被认同为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甚至“终身为奴”、“难以解套”恐惧陡生。显然,这种以偏概全的渲染所呈现的“孩奴”概念和生活事实,与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假如把“孩奴”定义为父母一生为子女打拼、忙碌、挣钱,以至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这样一种“失去自我”状态的话,那么,这似乎并非是所谓的“80后”的专利,“70后”、“60后”乃至“50后”、“40后”父母,大多不都是这第2页共8页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8页么走过来的么!且不说农村父母把“一切为子女”视作天经地义,即使是城里的父母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父母,一生勤劳俭朴,含辛茹苦,难道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高消费享受?!我们甚至可以说,“40后”、“50后”父母辈在当初抚育子女时的经济压力或许更大,他们中有更多的“月光族”,②更“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呢!假如将因养育费用过高对生孩子有恐惧感而宁当“丁克”族者划归“孩奴”,那在现实生活中更不多见了,几乎所有的概率抽样调查结果都显示,不要孩子的比重大多只占被访总数的0-5%,而希望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即使在城市最高达50-60%。③自愿不育的“丁克”族,并非如一些传媒所渲染的“比20年前提高了3倍”或“越来越多”那么常见。所谓的“20年前中国育龄人群中的不孕不育比例只占2-5%,而目前已达到了10-15%”之类的专家统计数据,更多地反映了年轻人婚育年龄推迟增多,而未必是患“生育恐惧症”者及自愿不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