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鲁甸共献爱心【背景材料】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时间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灾,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及专业救援队伍紧急开展抢险救援。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许多志愿组织和人员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灾情牵动亿万网民的心,在灾区人民最需要援助的时刻,中国互联网协会向全国互联网业界发出倡议,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时向灾区同胞伸出援助之手,汇聚点滴爱心,积极捐献善款支持抗震救灾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媒体优势,加强合作,促进信息共享,为抗震救灾提供及时、客观、准确的灾情播报服务;加强防震减灾、疫情防治等科普宣传,维护好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聚合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能量,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网上通道,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共献爱心,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情系鲁甸,心手相连。让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众志成城战胜灾难,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理论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灾区群众的安危和保障牵动着亿万网民的心,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捐款捐物。这些捐献的物资不是用来交换的,不是商品。2.财政的作用。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等作用。财政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下达应急救灾综合补助资金6亿元,发挥了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物质保障的作用。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区人民的生活,积极做好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政府的宗旨和原则。灾害发生后,各级各部门抓紧行动,党员干部在危难面前为群众着想,做群众的脊梁。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科学救援,积极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政府行使国家职能。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组织各界群众奋起抗灾,加强防震减灾、疫情防治等科普宣传,维护好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这是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组织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的体现。3.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地震发生后,广大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基层党员迅速投入“战斗”,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党的性质和宗旨。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地震发生后,宗教界积极行动起来,为抗震救灾服务。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举行超荐祈福法会,祈愿逝者往生净土,伤者早日康复,重建家园。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文化的社会作用。地震发生后,政府通过动员群众在灾难中奋发自救,激发人民群众勤劳勇敢的精神,树立战胜灾难的坚定信心。这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精神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爱国主义应当表现在实际行动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做好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3.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曾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然而,在灾难面前,始终展现出无比的坚韧和顽强,培育出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此次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再一次凸显了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作用。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要坚持一分为二,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每一次灾难和考验,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伤痛,但同时也时刻提醒、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