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考试时间:45分钟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吸收国外法律文明的成果,借鉴国外法治建设有益经验,但决不能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这一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是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实践具有共性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各自独特的文化④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二十年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如“longtimenosee”(很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这种由中国贡献的词汇达到了英语新增词汇的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这说明A.不同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逐步趋同B.文化影响力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步C.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渗透在加强D.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丰富和发展4.此次峰会,中国送给与会领导人的国礼之一是“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赏瓶采用景泰蓝工艺,以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霁红釉玉壶春瓶为原型,创新性地把画珐琅工艺、錾胎珐琅、掐丝珐琅三种传统珐琅工艺结合在一起。赠送这一国礼①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繁荣②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融合,消除文化差异③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全面继承了中华传统工艺,促进了文化创新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④5.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家与版本的《书林清话》。藏书家唐搜的《晦庵书话》一书,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谈买书、藏书、借书、校书、刻书的掌故,用“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可见①中国古代题跋一类的文章,往往缺乏事实、掌故和观点②写好书话类的文章,要善于积累和运用关于书籍的知识③阅读书话,有助于读者感受书籍背后多方面的文化意蕴④出版书话类图书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实力的基本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记住乡愁》,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代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讲述传统村落的文明故事,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这体现了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正发生改变B.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采众长的特点7.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关于世界遗产理解不正确的是A.世界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世界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C.世界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D.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8.2014年7月6日,中国首次以主宾国身份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以“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为主题的史密森民俗节活动。这是近年中国参与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民俗艺术对外交流活动,这次活动共吸引超过百万美国民众和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展示了中国传统民俗生活的样态、风格、智慧与艺术②使得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使旅游对文化传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9.东汉时期,由于佛教传入,在儒、佛对立融合的基础上,儒学本身有了新的创造,与此同时,佛教中国化也在中国历史的隧道中行进着。据此可知A.文化发展总要经历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B.文化融合往往是改造创新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