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活页2007年第22期(总第94期)辽宁省财政学会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2007年11月25日本期主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作为财政体系建设任务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财政体系建设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的结果和目标。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了更详尽的阐述,指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从《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详尽阐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这表明了我国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逐步推进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2页共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1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一、基本涵义“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这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官方定义,其涵义包括:第一,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深化了公共财政的职能,延伸了公共财政一视同仁的特征。第二,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的是“相对均等”,较好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成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且不同阶段应该具有不同标准。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应该均等。我国有13亿人口,尽管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所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方面应该是均等的。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大体相等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大体均等或相对均等。当然,这里讲的不是所有公共服务,而是基本公共服务。第三,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社会成员的需求千差万别,某些社会成员可能不去享受社会为之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有的家庭可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公立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上学,而是送到私立的学校就读。这是完全可以的,应该尊重这些社会成员的选择权。尊重人民的自由选择权与尊重人民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并不矛盾。而且,即使是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框架之内,也应想方设法让人们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不能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搞成计划经济时代的“配给制”。二、概念辨析从《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决定》详尽阐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尽管如此,我国理论界并未就此达成统一的认识,也未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从理论角度分析,即便在西方经济学论著中也未发现有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系统论述。基于上述概念的理解,可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解为“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从“公共服务的涵义与分类”、“均等化的涵义与标准”来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公共服务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