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4页“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试论《围城》中的方鸿渐徐泽清摘要: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一发表,便被誉为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在这本书里,有人读到了“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有人认识到了中国某一部分社会的弊端,有人看到了中西文化中的丑陋,有人悟到了人类心理的某种共通性。《围城》序里作者也直言道:“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法国总统希拉克说:我向这位伟人鞠躬致意,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时代的灵感源泉。著名教授夏志清认为:《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都优秀,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知名教授唐沅指出:钱钟书的《围城》是现代讽刺小说在艺术创造上的一个里程碑。著名学者丁国强说:钱钟书在《围城》结尾设置的那只慢了5个钟头的祖传老钟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的冲突。“围城”心态不仅表现在婚姻问题上,它是一个古老的预言、纠缠着世人。从作品的整体构思和造成人物悲剧的因素来看,《围城》是一部探讨现代人类命运的深含哲学意蕴的现代主义杰作。作品以归国留学生方鸿渐在爱情、婚姻乃至事业上的多次失败来结构全书,展开了对旧中国这一“围城”中的中上层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在方鸿渐等人从这一“围城”到那一“围城”的不断追求和不断失败的经历中,其性格无疑“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窥视到人性的弱点,感受到作为人类、作为人的诸多无奈和痛苦。方鸿渐作为旧中国都市的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方现代化新思潮的洗礼后,成为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正因如此,使其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性。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这种矛盾使他在爱情上一败涂地;婚姻上穷途末路;事业上一筹莫展。在其悲剧形成的同时方鸿渐的形象塑造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本文力图分析方鸿渐的求学、爱情、婚姻、事业,解剖方鸿渐的悲剧性格。关键词:《围城》方鸿渐无用人生悲剧性格正文:第2页共24页第1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4页我们读《围城》,总是读着读着就感觉要笑,一直贯穿全书,但笑过之后却又有些悲伤之感。这是因为方鸿渐的人生旅程虽然可算丰富,但毕竟还是困惑的悲剧人生,不管是学业、事业,还是婚姻家庭,都是被困在一个个“围城”之间,都是以失败告结束。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作为《围城》一书中的正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渐鸿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但是,我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作者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地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研究小说中的人物,贯穿全篇的基本活动内容是必要的。就让我们随着方鸿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