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5页4铜川市房地产市场分析4.1铜川市概况4.1.1城市总体概况1.区位概况铜川,古称“同官”,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故更名铜川,陕西省省辖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北距延安247公里,南距西安90公里,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北移,铜川与西安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区位优势将更加凸现。2.城市性质铜川是陕西重要的以能源、现代建材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开放型的产业城市、生态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铜川是《中国21世纪议程》八个试点城市之一、联合国计划署(UNDP)列为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能力建设的三个试点城市之一、中国轻洁能源试点城市、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之一。3.交通铁路铜川是通往人文初祖黄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地,市内有西铜铁路,咸铜、梅七(梅家坪--七里镇)两条支线铁路与陇海大动脉相连,09年省国资委和铜川市政府达成协议,规划建设西铜高铁,该城际铁路由西安北客站出发,经三原至铜川,将加速铜川尽快融入西安都市圈。公路铜川市内西铜高速,西黄(西安—黄陵)高速穿境而过,西黄第二条高速将于2010年10月通车,届时从铜川到西安的行程将缩短至半小时。此外,西铜高速双向四车道加宽扩建为双向八车道2010年也将建成通车。第2页共35页第1页共3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5页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北移和地铁线、西安-铜川城际铁路、西黄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建设,铜川将融入西安的半小时生活圈,辐射渭北的区位优势,成为西安的“大北郊”。4.人口及面积截止2009年底,铜川市总人口数为86万,其中非农人口45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3%,面积3882平方公里。5.自然环境铜川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9-12.3℃,极端气温最高38℃。冬季气候干燥寒冷,雨雪稀少。夏季温度、湿度适宜,雨水充沛。春秋为过渡季节,气候多变。受地势地貌影响,铜川市气候差异明显:西部和北部是广阔的山区,年均日照2412.4小时,气温8—9℃,降水650—740毫米;中部和东部沟原相间,年均日照2345.7小时,气温10—11℃,降水量589—650毫米;南部地势平坦的,年均日照2351.1小时,气温11.8—12.3℃,降水量539—555毫米。6.资源铜川市自然资源丰富,农、林、牧综合发展。其中,林地244.45万亩,牧草地152.07万亩;已查明矿产、非金属矿产资源、金属矿产、能源矿产近20种。煤炭储量30多亿吨,全市年产原煤1100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30%。井田总面积387.2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1.15亿吨,优质石灰石储量10亿吨,耐火粘土、陶瓷粘土等储量均居全省前列。同时,铜川市又处在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苹果种植面积近40万亩。7.行政区划铜川市现辖3区1县1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3882平方公里。表4-1铜川市各区县面积区名面积(平方公里)王益区162.2印台区626.8耀州区1545.75宜君县1476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71.28.工业第3页共35页第2页共3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35页铜川位于渭北高原边和关中边缘地带,拥有以煤炭、建材、陶瓷、铝冶炼、纺织、机电、医药、食品、化工等为骨干的30多个工业门类,是陕西和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近几年,铜川市工业总产值占铜川市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率逐年上升,从2004年的50.6%到2008年的59.9%,增幅达18.3%,可见铜川市工业在带动铜川经济发展的同时已日益成为铜川经济的主要支撑。9.文化古迹铜川市具有完整的历史文化序列,互融的人文自然景观,且自古为我国西北瓷业重镇,黄堡镇耀州窑为中国陶瓷史上六大名窑之一,其刻花青瓷被誉为宋代青瓷之冠,曾选为“贡瓷”。石刻文化博广精奥,药王山近百通的北魏造像碑及医方碑、书艺碑,宜君数十处北魏石窟,玉华宫“金刚佛座”、“佛足印石”,郊区的“陀螺尼经幢”等。名人贤达,历代辈出,唐医学家孙思邈、史学家令狐德、书法家柳公权,北宋画家范宽等均为耀州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