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篇一:一句台词让《色戒》暗然失色一句台词让《色戒》暗然失色说实话,直到整场电影落幕,我都不认为王佳芝那句“走吧”是个暗示。至于汪精卫的鹰犬易先生为何忽然逃走,我理所所以地认为那只是老奸巨滑的间谍头子从王佳芝的表情及四周异常看出了端倪而为之。回来后,对照张爱玲的原著,我才明白,那句“走吧”确实是个暗示。原著更直截了当,用的是“快走!”一群怀着家仇国恨的热血青年,高呼着“中华民族不能亡”,唱着“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中。为了完成除掉易先生的任务,打入易家,当如花似玉的王佳芝躺在床上,让一个从妓女身上积累了“经历”的男子破身时,这种行为变得如此崇高,让人感动得流泪!成功打入易家,成为易先生情人的王佳芝含泪哭诉:“当他进入我的身体时,也像蛇一样往我内心钻......”一个涉世不久的女孩儿,担负如此重的担子,忍耐着如此重的情与义的煎熬......,然而,这一切,随着一句“走吧”而变得毫无意义!包括王佳芝在内的六名同学,在废旧矿坑前被易先生杀害。“叛徒”一词用在如花似玉的王佳芝身上,大概过于残忍,但和“就义”二字绝沾不上边。一句“走吧”,让一群热血青年的爱国义举变成了头脑发热的闹剧,整部影片也变成了一个浅薄的情色故事。汤唯扮演的王佳芝确实非常美,但随着那句“走吧”,王佳芝的形象在我内心轰然倒塌。篇二:从离散角度看张爱玲色戒从“离散”写作角度看张爱玲的《色,戒》201300610063胡平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酝酿于抗战后期,完成那么在她离开大陆之后了。1978年4月11日,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发表。后来张爱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续集》自序中说,《色·戒》是在1953年开场构思的。《色,戒》在1953年开场构思,到1978年发表,其间历经了二十五个寒暑。关于《色戒》,张爱玲曾在《惘然记》的序文中提到:“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编改写这么多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时间过去了。爱确实是不咨询值得不值得。这也确实是‘此情可待成追想,只是当时已惘然’了。因而结集时题名为《惘然记》”。张爱玲一生都在持续不断地阻隔、别离之中,童年和母亲别离,及长和家庭别离,在香港求学和内地别离,回到上海“孤岛”和大后方别离,1952年再赴香港,再一次和内地别离,1955年赴美,与民族共同体别离。这是理解张爱玲人格及其创作必须考虑的要素。《色戒》的情节并不繁复,一群爱国学生缜密要刺杀汪伪政府的间谍头子易先生。他们巧妙地用美人计使易先生上了钩,并预备在易先生为女主角王佳芝在珠宝店买首饰时下手。进展一帆风顺,然而在最紧要关头,美人计的主角却提示他逃跑了。为此组织遭破坏,参与者全部处决,连情人加恩人王佳芝也未能幸免。张爱玲60多篇作品中,《色,戒》无疑是在当时背景情况下的一篇最为特别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学不免都带有强烈的使命感,以致于不少作品沦为了社会教科书或认识形态的图解,完全为政治效劳,作品主旨中的“家国认识”也可直截了当评判为“政治认识干扰下的家国认识”,但张爱玲的写作倾向那么决定了她的小说不可能去展现时代政治的风云的变幻,即便是涉及到革命的政治背景,她也总是抛开中国文人的浓重的家国认识,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上,通过现代人浮华背后朴素的底色来把握变化的人生。但张爱玲前期的经历注定要使这个不想和政治有所挂钩的作家与时代政治联络在一起。但是外部反张言论却大多持“汉奸”一说:张爱玲因早期与胡兰成的感情咨询题而被扣上“女汉奸”的罪名,而张爱玲对此是极为敏感的,而《色戒》恰恰与该敏感话题相契,故张爱玲在发表《色,戒》上一拖再拖。但反观张爱玲对此事的态度,她曾经自称道:“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纵观言论和评说,心中应该秉持何种念想,也只能读完文章才有得定落。《色,戒》中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