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全面性建设研究探新[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内涵[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体系目标要求的充实完善和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要求是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新要求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思想。新要求提出发展新理念,理清发展新思路,指明发展新路径,绘制发展新蓝图。一、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论文百事通25年前,在党的十二大(1982)报告中,“小康”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里,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显著标志。5年前,党的十六大报告(2002)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小康社会作出比较全面的描述,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小康,是一个有着浓郁中国韵味的词汇。从最初的“小康水平”到“总体水平的小康”,再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经济社会指标生产力进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保障体系区域协调以及人民生活状态政治民主和文化建设等,其体系框架的具体内容以及标准是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这不仅需要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全面的把握,也需要根据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对原有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框架进行不断充实丰富完善和提高。第1页共7页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等都发生变化,我国已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阶段,“生存性问题”压力减弱,“发展性问题”压力增大,已经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讲,我国面临着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两大任务:一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有保障的公共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公平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XX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七大在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及时科学的调整和完善,这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二、建设更高标准的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而仅仅过去五年,我党又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之路,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更高标准。第一,指标值由“总量”调整为“人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总量反映国力,人均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共同富裕程度,它构成了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公平表征。指标变化表明从追求经济增长强调产出能力的绝对量,转向追求经济发展强调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相对量,人均考虑了人口增长因素,突出了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提前实现了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我国经济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第129位(2004年数据排名)。根据世界银行的《2003年世界发展数据手册》,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是5120美元。无论从排位还是从绝对量比较,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第2页共7页大。当初gdp翻两番,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到20XX年预期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这是20世纪工业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如今,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