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4页《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教学大纲》人类的迁徙环球贸易线路亚洲贸易线路印度洋贸易线路第一章世界生产分布和贸易第一节生产、地理环境与对外贸易一、生产及其结构对外贸的作用生产决定流通。生产发展水平与外贸规模关系:正比。生产发展水平高→生产结构优化→外贸结构优化。二、地理环境对外贸的作用(一)国家的地域规模地域规模与进出口依存度的关系:反比(前提:生产发展水平接近)。(二)国家的资源情况国家的资源状况与其外贸的发展紧密相连。(三)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外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第二节世界生产分布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生产分布的变化17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蒸汽机。世界生产分布变化:第一,生产部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制造、铁路、海运部门出现。形成现代工业中心。第二,生产地域分工初步形成和迅速发展。工业城市、工业区和农业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中心。殖民地——粮食、原料供应基地。世界市场形成。特点:商品贸易为主,资本输出少,各国经济联系没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和金融领域。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主要标志:电力发明和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自由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世界经济形成(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货币体系、世界资本)。特点: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金融资本(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出现。促进世界生产分布发生变化:第一,生产部门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特点: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国。资本主义商品性农业。第二,地域分工进一步深化。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各种工业区。商品性较高的农业区。世界范围内:两大工业地带——西欧和北美。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原料和粮食。第三,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格局。两种经济体系并存: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第2页共64页第1页共6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4页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分布的变化(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政治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殖民地政治独立。经济表现:农业现代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日欧经济赶美上升,“四小龙”在发展中国家中“一枝独秀”。(二)二战后世界生产分布的变化1、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三大产业比重发生变化。(2)种植业和畜牧业发生变化。(3)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比重发生变化。(4)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发生变化。2、区域开发的重大变化总趋势——由集中趋向分散。原因:其一,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奋起直追;其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迅速;其三,发达国家追逐高额利润,进行工业、投资转移。其四,东亚地区的崛起。(1)日本经济迅速发展。(2)亚洲“四小龙”和“东盟”经济迅速增长。(3)中国经济振兴。3、地域结构日益不平衡(1)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差距扩大。(2)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扩大。国际分工从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分工和交换发展为劳动、资源密集型制成品与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分工和交换。(3)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新的不平衡。第三节世界贸易一、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1950年1212亿美元,2000年129008亿美元,增长106倍。原因:1、工业迅速增长。2、科技进步。3、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战后世界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产品比重上升。(一)初级产品比重下降1、食品贸易比重下降最大。原因:(1)农业现代化。(2)畜产品增长。2、农业原材料贸易比重下降较大。原因:(1)提高商品出口附加值。(2)发展中国家大量消耗本国生产的农业原料。(3)科技进步提高对农业原料的利用水平。(4)科技进步产生替代天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