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双相障碍(BD)双相障碍(BD)李宁授课目录1流行病学2病因机制3临床表现4疾病概述授课目录536fMRI简介47诊断鉴别治疗预防疾病概述这些名人你造吗?疾病概述www.themegallery.com疾病概述“天才病”的由来从《独立宣言》起草者杰弗逊到英国女作家伍尔芙,从梵高、贝多芬、玛丽莲·梦露、费雯丽到丘吉尔……这些名人都是双相障碍患者,所以,也有人称双相障碍为“天才病”。““天才第一步,患上双相病天才第一步,患上双相病””疾病概述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至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其中有11%至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尤其容易发生自杀。“”今年世界双相障碍日(3月30日)首次“”来到中国,其主题是很高兴走近你。疾病概述临床表现为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病程形式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分型:双相I型障碍双相II型障碍环性心境障碍未特定的双相障碍疾病概述躁狂躁狂轻躁狂轻躁狂轻度抑郁轻度抑郁正常正常重度抑郁重度抑郁疾病概述疾病特点:三高二低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www.themegallery.com流行病学AddYourTextAngst1999Akiskal2002Goodwin19904%5.5~7.8%5~7%4%www.themegallery.com终生患病率(USA)流行病学全球来看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3-5%双相I型障碍:0.4-1.6%双相II型障碍:~0.5%患者抑郁周期多于躁狂/轻躁狂周期双相I型障碍:3:1比率双相II型障碍:37:1比率90%复发率流行病学国内资料*0.042%(国内12地区,1982)*0.7~1.6%(台湾省,1982-1987)*M1.5%,FM1.6%(香港特区,1993)流行病学≈性别患病率:男女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自杀企图25~50%,自杀死亡11~19%共病:40%BD患者合并酒或其他物质依赖,使心血管病患者率增加20%BD-II(抑郁发作重)是最多的表现型(Simpson1998)估计在诊断的BD中约有50~70%实为BD-II(Akiskal2002)www.themegallery.com病因机制生化研究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像学遗传学心理社会因素病因病因探索探索病因病因探索探索病因机制(一)生化研究当前最为流行的病因学假说认为单胺类物质与心境障碍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也是人们所了解最深的一个领域。大量的研究报道躁郁症患者存在着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等单胺类物质水平和单胺类神经通路功能的异常改变。病因机制(二)神经内分泌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等系统在内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同心境(情感)的改变关系密切。病因机制(三)神经影像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影像研究包括结构影像研究和功能影像研究两个部分,结构影像研究发现部分双相I型(既有躁狂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脑室扩大,但抑郁症患者的脑室扩大不如前者明显。功能影像学稍后介绍。病因机制(四)遗传学遗传学因素在心境障碍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同双相障碍的关系更为密切。家系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高8~18倍,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较后者高2~12倍。环境因素与遗传方式呈强相关。这些因子包括应激性生活事件,尤其是家庭成员的自杀;睡眠周期中断;家庭成员或照顾者高度情感发泄,沟通方式为情绪过度卷入、敌意和指责。病因机制(五)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心境障碍,尤其抑郁障碍的发病过程中的起到不亚于遗传因素的重要作用。负性生活事件、童年经历的身体及性的虐待是双相障碍和冲动攻击行为的共同风险因素,而患者社会支持度、认知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物质依赖等也可能是双相障碍和冲动的心理因素。www.themegallery.com临床表现抑郁发作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混合发作EX:快速循环发作www.themegallery.com临床表现抑郁发作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心境低落兴趣缺乏或丧失思维迟缓自杀观念认知症状群躯体症状群www.themegallery.com临床表现情感悲伤情感淡漠兴趣缺乏易激惹焦虑绝望认知缺乏自重注意力差犹豫不决自杀观念自责躯体变化方面睡眠内分泌功能食欲和/或体重活性精力思维和语言迟缓www.themegallery.com临床表现...